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通用飞机   
[0] 评论[0] 编辑
运-9(1969年),是中国航空科研单位,在上世纪60年代末曾经提出的大型喷气式军用运输机的研制方案,这是中国第一次独立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尝试。该机研制从1970年正式立项下达研制任务,由国防科工委六院603所负责设计。1971年研制即告中断。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称:运-9(1969年)
  • 英文名称:Y-9(1969)
  • 研制时间:1970年
  • 国    家:中国
  • 飞机类型:大型喷气式军用运输机
  • 最大起飞重量:228吨
  • 最大载重:42吨
  • 最大航程:8000千米
  • 巡航速度:800千米/小时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运-9是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航空技术研究院(简称国防
    运-9(1969年)方案模型 运-9(1969年)方案模型
    科委六院)603所1969年设计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运-9又称“10号任务”,只停留在方案论证阶段。运-9是拟装4台喷气式发动机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运-9(1969年)飞机是中国第一次向研制大型运输机迈进的尝试,虽然未能成功,但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1969年7月10日,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吴法宪传达林彪提出“大搞直升机、大搞运输机”的指示。8月初空军科研部门提出报告,8月底经空军党委和有关负责人审阅后,9月4日吴法宪批准研制运输机,并给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运载两个加强连(按350人计,每人平均120千克,总计42吨),航程8000千米;航速800千米/小时。1970年6月10日,三机部六院正式下达院科字253号通知,开始方案论证。603所提出了3个方案。1971年9月林彪外逃事件后,运-9项目中断研制  。

    技术特点编辑本段

    设计目标

    运-9飞机的设计目标主要是以机降为主,并具有良好的
    运-9(1969年)方案侧视图 运-9(1969年)方案侧视图
    快装、快卸货物的设备,航程远的同时具有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能力。要求有较好的起飞着陆性能以及地面的机动性和适应性,不但能在正常情况下适应不同跑道的要求,同时具有在土跑道、草地、野战机场起飞降落的能力。

    机翼设计

    运-9飞机的机翼为采用TY-124翼型的后掠型悬臂式上
    运-9(1969年)方案三视图 运-9(1969年)方案三视图
    单翼,机翼有2度下反角,4度安装角,1/4弦线后掠角为25度。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中央翼在侧边肋处与中外翼对接。机翼和机身的对接靠3个梁接近两端肋的共6个铰点与机身相应加强框连接。机翼传至中央翼的弯矩,由中央翼自身平衡。剪力、扭矩及非对称载荷产生的不平衡弯矩靠6个接头传给机身。中外翼为三梁翼箱式硬铝合金结构,左右中外翼各吊挂1台内侧发动机。在内侧发动机以内,有一块3滑轨的前缘襟翼和一块4滑轨的后缘襟翼。左右外翼上各吊挂一台外侧发动机,在内、外侧发动机之间有一块3滑轨的前缘襟翼,外侧发动机以外有3块前缘缝翼(共8个滑轨)。外侧发动机内侧有1块3滑轨的后缘襟翼,其外侧为2块副翼。襟翼采用双缝后退式,襟翼后退方向垂直于机翼后梁,襟翼分内外两块,内襟翼和外襟翼是在机翼第二控制面外分开,襟副翼分离面是参考轰-6的比例分开的  。

    机体结构

    运-9飞机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由105个隔框
    运-9(1969年)方案模型 运-9(1969年)方案模型
    (包括2个A框)、148根长桁和梁及1.45~3毫米厚的2A12蒙皮组成。机身截面形状除机头、机尾局部采用二次曲线整流成近似圆截面形状外,其中间大部分为上下两半圆组成的扁圆形截面。机身由三段组成,2~14框为机身前段,集驾驶舱和前客舱段,为前气密段;99~103框为机身尾段,尾炮射击员舱为后气密段。3个气密段有单独的气密、空调系统。机身内可装344个座椅,机身圆窗口左右共44个,应急舱门11个,客舱门3个,侧大货舱门1个。前客舱有座椅17个,床铺2张,工作台3个,盥洗室1间,还有衣帽间、食品柜各1个。
    运-9飞机的主起落架采用四支柱四轮小车式,4个支柱平均分配于机身轴线两侧 ,每侧2个支柱前后排列,中间用连通管相连,起落架后主支柱可操纵转弯约20度,所有4个支柱都侧装于机身地板下的独立空间内。主起落架共计16个机轮,前起落架两个机轮,全机共18个机轮  。

    动力装置

    运-9的动力装置拟装4台910甲(涡扇-6甲)发动机,海平面
    涡扇-6发动机 涡扇-6发动机
    单台推力11000千克力。该发动机的研制源于1964年,中国开始了新一代歼击机和强击机的研制工作,即歼-9和强-6的研制计划。为了满足这两钟飞机的性能要求,需要一种新型发动机作为其动力装置。606所提出了双轴涡喷、单轴涡喷和涡扇三类共22个设计方案进行对比,认为只有涡扇型可以满足这两种飞机的性能要求,遂将其命名为涡扇6型发动机。这也是中国第一次设计大推力发动机,其设计为双轴内外涵混合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设计最大推力70.6千牛,加力推力121.5千牛,推重比为6。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性能十分先进的大推力发动机。
    涡扇6于1964年10月开始进行初步设计,1966年完成了全部图样设
    涡扇-6发动机 涡扇-6发动机
    计。1966年初开始由410厂进行样机试制,1969年完成了2台试验机的制造工作。涡扇6的初步调试在1968年就已开始,整个调试工作包括运转试车、性能调试、持久试车、高空台及飞行台试验、国家定型试验等5部分。1970年,针对运-9发展的需要,发展了涡扇-6甲(即910甲)型发动机,采用单级风扇,带中间压气机,增大了总空气流量和涵道比,不带加力。生产了3台试验机。后因飞机研制计划改变,于1973年停止研制  。
    然而,在上世纪80代初期,由于空军装备体制发生变化,歼-9和强-6飞机计划相继下马,作为其配套动力的涡扇-6失去了使用对象。1983年7月,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全部中止,1984年初,研制计划被取消。这一种性能优秀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涡扇发动机再次被取消研制,使中国又一次与涡扇发动机失之交臂,再次错过了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机会。涡扇-6在研发过程中,研制出了15种新材料.8种新型附件.采用了17种新型加工工艺、建立了许多实验和配套设施  。
    运-9采用5人体制驾驶舱,气密结构,主操纵系统为硬式和混合
    运-9(1969年)方案航天飞机载机设想图 运-9(1969年)方案航天飞机载机设想图
    式操纵,并有电动、液压操纵。驾驶舱后是气密式押运舱,可乘坐14人,机尾设有23-2型双23毫米尾炮系统和尾炮射击员。
    运送人员时,最多可设299~344个座椅;运送伞兵时可载员250人;运载装备时,可同时运载3辆伞兵战斗车;运送伤员时座舱内改装100副支撑担架后可改为救护机型,可运送100名重伤员、50名轻伤员和10名随机医护人员。最大最大运载重量50~52吨。
    空运时,装有2台电动绞车,单台拉力1.5吨力,货舱上部装1台小型电动起重机,地板设有系留装置。空投时,装有滚装置,可空投1、4、6米规格的空投平台。空降时,设有250套跳伞钢索等设备  。

    电战设备

    1部型护尾器
    运-9(1969年)方案预警机设想图 运-9(1969年)方案预警机设想图
    1部型轰炸(空投)瞄准具
    2套独立液压系统
    1套应急液压系统
    1套手动液压系统   

    其它系统

    1.空调系统:气密舱内有自动空调系统。
    运-9(1969年)方案设想图 运-9(1969年)方案设想图
    2.液压系统:2套独立液压系统;1套应急液压系统;1套手动液压系统
    3.操纵系统:主系统为硬式和混合式操纵,并有电动,液压操纵。
    4.供电系统
    5.氧气系统
    6.燃油系统:机上机翼设个软油箱,2个整体油箱。机身设1个软油箱。油箱总容积升,并配有压力加油系统。
    7.中性气体系统:装用二氧化碳气体。
    8.灭火系统:固定式灭火瓶用氟里昂或1211灭火剂;手提灭火瓶用二氧化碳作灭火剂。
    9.刹车系统:盘式刹车系统
    10.防冰系统:由热空气防冰系统和电加温防冰系统组成   

    性能参数编辑本段

    运-9(1969年)参考数据 运-9(1969年)参考数据
    运-9(1969年)研制方案参考数据:
    机组乘员
    5名
    机长
    54米
    机高
    16.7米
    翼展
    58.5米
    翼面积
    456平方米
    最大起飞重量
    228吨
    最大有效载重重量
    42吨
    燃油重量
    85.5吨
    动力装置
    4台910甲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1000千克力
    (海平面)
    最大平飞速度
    900~950千米/小时(高度7800米)
    巡航速度
    743千米/小时
    起飞推重比
    0.30
    实用升限
    11500~12500米
    最大载重航程
    7000~75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
    1390~1500米
    着陆滑跑距离
    1270~1400米
    起飞翼载荷
    500千克/平方米
    武器装备
    拟装火炮、火箭等自卫武器和电子对抗设备 

    总体评价编辑本段

    根据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物资条件,研制运-9这样的大型军用运
    运-9(1969年)方案大型客机设想图 运-9(1969年)方案大型客机设想图
    输机是难以胜任的,终止研制的决策是正确的  。
    从方案设计来看,运-9飞机的设计载重量与伊尔-76飞机相当,但在同等载重量情况下航程大幅度超越后者。当时运-9飞机的设计指标,直到几十年后研制运-20的时候才部分实现。(运-20飞机和伊尔-76MD飞机在载重40吨情况下航程分别为7800公里和5800公里)而运-9飞机并未采用后来运-20上所采用的先进超临界翼型、复合材料、自动化电子飞控等先进技术,其机翼设计参考的是苏联安-124飞机,襟副翼设计参考轰-6轰炸机。可以说,以运-9设计采用的相关技术,是根本不可能达到其设计纸面数据的。而中国当时的工业技术实力也无力独立完成这样先进的大型军用运输机。此项目仅仅进行了预研,就在1971年匆匆结束。不过,为该机配套研制的910甲发动机的样机制造了3台,并进行了测试,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中等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  。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二式战斗机    下一篇 教-8教练机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