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战斗机   
[1] 评论[0] 编辑
歼-7(英文:Chengdu J-7或F-7,北约代号:Fishbed,中文:鱼窝)战斗机,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后转产至成都飞机制造厂和贵州飞机制造厂)制造的单座单发超音速喷气战斗机。该机参照苏联的米格-21Ф-13型仿制和发展。歼-7是中国研发的第一种两倍音速喷气战斗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场前线制空权,也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属于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歼-7的技术特点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轻小灵活的特点,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 。歼-7战斗机曾批量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 。

武器性能

  • 中文名:歼-7战斗机
  • 外文名:Chengdu J-7 or F-7
  • 飞机类型:轻型超音速喷气战斗机
  • 制造单位:沈阳飞机公司、成都飞机公司
  • 仿制原型:米格-21战斗机
  • 首飞时间:1966年1月17日
  • 最后出厂:2013年6月25日
  • 制造总数:1577架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米格-21

    1953 年 6 月,当朝鲜战争快结束时,苏联部长
    苏联米格-21F原型机E-5苏联米格-21F原型机E-5
    会议就通过了加快军用飞机研制工作的决议,要求国内各飞机设计局尽快研制性能更好的超音速歼击机。此前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15飞机在朝鲜上空大出风头。沿袭着米格-15 的成功设计经验,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又先后研制出来性能更好的米格-17 以及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米格-19,而这两种飞机气动布局与米格-15 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采用了机头进气的后掠翼布局。通过这些飞机的研制,米高扬设计局掌握了丰富的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设计经验,开始全力投入新的前线歼击机的研制。朝鲜战争的经验及喷气技术的发展使当时包括米高扬设计局在内的所有东方和西方的飞机设计师们确信,将来喷气式战斗机的空战必然会在更高的高度和速度下进行,飞机的飞行速度将大于两倍音速,战斗机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高空高速!
    为了使飞机达到两倍音速以上的飞行速度,米高扬设计局采纳了苏联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议的一种带有中心可调节激波锥体的机头进气形式,通过这个激波锥产生的斜激波对迎面而来的气流进行压缩减速,同时通过锥体的前后移动来改变进气道口气流截获面积,实现进气流速、流量和发动机进气需求之间的最佳匹配,保证发动机能够在各种飞行条件下都能稳定地工作。
    另一方面歼击机的机翼形式也进一步的改进。负责空气动力学研究的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除了建议米高扬设计局继续加大后掠机翼的后掠角度外,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 57 度后掠角三角翼的机翼选型方案。经过研究试验,三角翼方案的性能优异,特别是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大大超出了军方所预想的战术技术指标,于是最终采用三角翼的方案被选中为新一代的前线歼击机,并被正式命名为米格-21。其后安装了推力增大的 Р-11Φ-300 型发动机的米格-21Ф 型(亦称:米格-21F)飞机于 1959 年正式投入了批生产,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前线歼击航空兵。
    米格-21 服役后很快被西方的情报人员发现,北约组织为了方便识别称其为“鱼窝”(Fishbed),从此“鱼窝”的大名为人们所熟知,当时各国的航空杂志上都充斥着米格-21 的照片。从六十年代开始,米格-21 飞机被大量生产,各种改进改型累计多达几十种,总生产数量超过了 5,000 架。在生产的高峰时期,苏联国内同时有五条生产线同时进行,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国家还引进了该机的生产许可进行了仿制。此外米格-21 还被苏联大量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至少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这种飞机,几乎参加过六十年代之后的所有局部战争,至今仍然是很多国家的主力歼击机,造就了一代名机的不朽传奇。

    中国引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对前苏联米格-21产生了兴趣,计划从苏联引
    苏联R-11F-300涡喷发动机苏联R-11F-300涡喷发动机
    进米格-21。当时由于中苏关系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该型号战斗机给中国。
    但随着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形势的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由苏联提供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
    1961 年 3 月,以刘亚楼任团长,丁仲和徐昌裕任副团长以及包括有一批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材料方面专家在内的中国航空技术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开始进行引进谈判。在谈判期间,中方的专家们分专业对米格-21 进行了初步了解,还参观了当时生
    苏联K-13空空导弹苏联K-13空空导弹
    产米格-21 飞机的高尔基城飞机制造厂,此前这个工厂还从没有让中国人参观过。经过二十几天的谈判,3 月 30 日刘亚楼代表中方与苏方签订了《关于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有 К-13 导弹的米格-21Ф 型飞机的生产许可权、技术资料和关于生产带有 К-13 导弹的米格-21Ф 型飞机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政府在 1961 年 8 月至 1962 年 10 月期间将无偿地向中方提供米格-21Ф-13 型飞机(含 Р-11Ф-300 型涡喷发动机和 К-13 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全套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注:协定并没有规定包含飞机相关的设计资料),并有偿地提供 120 架份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飞机、发动机、导弹所需的部分原材料、毛坯、成品及附件,同时还向中方提供一架样机、两台发动机以及飞机、发动机、导弹的部分散装组合件,整个协议共需支付给苏联的费用为人民币 9,032 万元。同时中国空军还将直接购进 12 架米格-21Ф-13 型飞机,首先装备在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通过该航校对飞机性能进行熟悉为后续其他部队换装打下基础。米格-21Ф-13 型飞机引进装备部队后被称为一九六二年式歼击机,简称六二式歼击机。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是 1953 年 1 月 5 日成立的一所飞行学校,后来专门负责空军战术技术训练试飞的任务,并常年担负战备值班和打击高空侦察机无人机的任务。两倍音速的米格-21 成为中国引进的最后一种米格歼击机,之后不久,中苏两国关系再次陷入低谷,而长达十年的苏联对华航空技术援助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摸底研制

    1962年5月18日,中国航空研究院与航空工业局发出《关于共同组织米格-21飞机技术摸底,为仿制及进一步自行设计做好准备的联合指示》。
    但随着中苏交恶,苏联并没有完全履行协议,实际上中国没有获得米格-21的大部分
    歼7三视图歼7三视图
    的技术资料,到手的文件又有很多错误,实际对歼-7的研发生产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技术摸透和研究,根据苏联提供的米格-21样机制造出歼-7原型机。
    在此之前中国飞机设计科研机构曾构思过东风-113高空高速战斗机的方案,但因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很快被迫放弃。
    1961年国内开始对米格-21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并赋予这一新歼击机代号“62式”。
    1962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做了“技术摸透”部署,目的是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准备好技术基础。
    “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仿制,通过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21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项课题;进行了27项3300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设计生产积累了经验。
    沈阳飞机设计
    歼-7原型试飞员葛文墉(左)歼-7原型试飞员葛文墉(左)
    研究所前后开展对西方国家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的系统分析,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沈阳飞机厂和发动机厂还在试制中逐一解决了钛合金件成型、整体壁板化学铣切、整体机头罩加工、整体密封油箱装配、非金属蜂窝锥体制造等工艺技术关键,完成了各项技术攻关。其中包括26种新合金、涂层等新材料,试验并掌握了46项新技术和新工艺。“技术摸透”为歼-7的研制和自行研制更先进的歼击机,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1964年,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正式将“62式”改名为歼-7。
    歼-7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1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第一架生产型歼-7,与早期制造的歼-7一样,由沈阳飞机工厂制造,并于1966年1月17日,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

    技术参数编辑本段

    歼7战机各项性能参数一览表
    基本信息
    参数(基本型)
    歼7EG/G型
    机长
    13.95米(不含空速管)
    14.88米
    机高
    4.10米
    4.10米
    翼展
    7.15米
    8.32米
    机翼面积
    23.0平方米
    -
    机翼前缘后掠角
    57°
    -
    全机空重
    5275千克
    5292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7370千克
    768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8655千克
    910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5480千克
    -
    机内燃油
    2080千克
    1926千克
    最大马赫数
    2.05马赫
    2.0马赫
    发动机型号涡喷7涡喷13F
    发动机推力(正常)38.425千牛47.56千牛
    发动机推力(加力)56.388千牛68.65千牛
    巡航速度
    970千米/小时(高度11000米)
    -
    爬升率
    180米/秒
    200米/秒
    实用升限
    18700米(无外挂)
    18000米
    最大航程
    1480千米(机内燃油)
    2200千米(机内燃油)
    副油箱载油量
    1530千克
    1400千克
    作战半径
    600千米
    800千米
    载弹量
    1000公斤
    1500公斤

    设计特点编辑本段

    气动布局

    歼-7是一种设计紧凑、气动外形良好的轻型单发战
    歼7战斗机歼7战斗机
    斗机。该机采用了三角形机翼、后掠尾翼、细长机身、机头进气的总体布局。大后掠切尖三角形中单翼,翼展7.15米,翼面积23.0平方米,前缘后掠角57度,后缘垂直于机身轴线,下反角2度。采用对称翼型,机翼根部相对厚度5%,翼尖相对厚度4.2%,翼根弦长5.97 米,翼尖弦长0.46 米,展弦比2.22,尖削比12.5,安装角0度,没有设置前缘扭转角。采用三角翼使歼-7飞机得以在发动机推力并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飞行速度达到了M2.0以上,升限也超过了20,000米。为了阻止机翼上表面附着面层向翼尖的堆积而引起失速,左、右机翼上表面靠近外侧处各安装了一个小翼来进行阻挡,以减缓翼尖气流分离。

    结构特点

    歼-7飞机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复合结构,圆
    歼-7前机身结构图歼-7前机身结构图
    形横截面。机身结构由4根大梁、36个主隔框及长桁和蒙皮等组成。为便于检查和拆装发动机,机身分为前后两段,对接面用快卸螺栓进行连接。机身各隔框、长桁和蒙皮材料主要为硬铝,而少数承受较大载荷的加强框则用铬锰硅合金钢制成。前机身段内设有驾驶舱、电气无线电设备、机身机炮、前起落架、燃油箱和液压冷气系统附件等。后机身段安装有一台发动机及其加力燃烧室、发动机喷口、操纵系统、燃油箱和减速伞舱等。
    机身前段是由机头进气道口到机翼翼根末端,共有28个主隔框和4个辅助隔框。机身的最前端为采用整体加工的一个机头罩,形成进气道的进气口,中部隔框两侧装有与机翼相连的接头。机身前段的4根大梁都布置在机身上、下大的舱门开口部位,是此段机身结构中承受弯矩的主要构件,也是舱门开口处的加强构件。机身前段蒙皮普遍较薄,在机头罩后两侧进气道的外壁采用厚3.5毫米的单层整体壁板,以适应超音速飞机为减小阻力而要求进气道唇口较尖锐的需要。机身前段后部大开口较少,采用的蒙皮较厚。
    机身后段由隔框、长桁、蒙皮和机尾罩等组成。其
    歼-7机尾结构图歼-7机尾结构图
    结构特点是长桁数量多,桁条结构较强,没有设置大梁,弯矩引起的轴向力由长桁和蒙皮承受。机身后段共有8个主隔框和5个辅助隔框,机身后段开口较少,大多数长桁是连续贯穿整个后机身的。尾喷管采用了引射式收敛喷管,机尾罩分为两段安装在隔框上,前段由铝合金板材制成,后段由高温合金钢板材制成,将发动机喷管完全包住形成固定外罩的引射器。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重量轻、喷管及后体的综合设计较为简单,但是亚音速巡航阻力大和超音速推力损失大。

    动力系统

    歼-7飞机的后机身安装一台按照
    涡喷-7 型发动机涡喷-7 型发动机
    苏联的Р-11Ф-300发动机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仿制的涡喷-7型发动机,这是一种带有加力燃烧室的轴流式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由双转子轴流式压气机、环管燃烧室、双转子燃气涡轮、加力燃烧室与可调尾喷管四大部件组成,此外还有燃油系统、起动系统、冷却系统、防冰系统等主要系统以及带动发动机和飞机附件的传动装置。发动机全长4.6米,最大直径0.9米,总重1,151公斤,最大推力3,900公斤,加力推力 5,750公斤,最大耗油率0.97公斤/公斤推力.小时,加力耗油率2.3公斤/公斤推力.小时,体现了苏联五十年代中期喷气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座舱设计

    歼-7飞机的密封式座舱位于机身第6~11隔
    歼教-7 座舱歼教-7 座舱
    框之间,由座舱左右壁板、前后隔框隔板以及座舱地板和座舱盖组成,为气密式座舱。座舱内的仪表设备根据工作的重要性、使用的经常性方面的考虑分别配置在仪表板、左右操纵台和座舱左右侧壁及驾驶杆上合理的部位。仪表的配置是将一些飞行员需要经常观察的航行驾驶仪表和发动机仪表配置在前方中央仪表板上,以便飞行员迅速准确地进行判读。而像一些飞行中不需要经常观察的或比较次要的辅助仪表如液压、冷气等系统的压力表则配置于左右仪表板与左右操纵台上这些不大醒目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在需要时查看这些辅助仪表,又不至于挤占经常需要看的重要仪表的安装位置。一些同类的、性质近似的或需要对照观察的仪表配置在一起,例如升降速度表、航空地平仪和空速表比较集中地安装在飞行员的正前方,使飞行员能够方便地根据这三个仪表的指示来操纵飞机的上升或下降。将发动机的仪表及液压系统压力表集中配置在一起,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发动机和液压系统总体的工作情况。

    武器系统

    歼-7飞机配装有航空机炮、空空导弹、空空火箭弹等多种武器。歼-7
    歼-7歼-7
    飞机安装的是口径为30毫米的30-1型机炮,是西安昆仑机械厂(847厂,西安昆仑工业公司)仿制苏联НР-30型管退式单管航空机炮,其采用后坐力加燃气复进,靠射击时产生的火药燃气压力带动各活动部件自动完成全部射击循环。机炮由炮管、进弹机、冷气装弹机构、炮箱、机心、电发火机和总装零件共6种部件、163种零件组成,结构简单,装拆方便。全长2.15米,宽0.18米,高0.186米,重量66公斤。采用电操纵射击,射击初速为780米/秒,射速900发/分钟,寿命为2,000发。机炮供弹方式为弹链弹带供弹,装弹方式为气压装弹,弹药类型一般为杀伤爆破燃烧弹
    歼-7飞机是国产歼击机机载武器由以机炮为主转变到以导弹为主的转折机型,从歼-7到歼-7I、歼-7II,机炮由一门增加到两门,而到歼-7E、歼-7G又减少到一门。而空空导弹则从两枚增加到最多可挂四枚,从只能尾追定轴发射提高到全向离轴发射。歼-7系列飞机的机翼下挂架除能挂载导弹和副油箱外,还可悬挂两组57毫米口径的57-2型空空火箭弹或90毫米口径的90-1型空地火箭弹发射器,也可以挂载多种航空炸弹用于对地攻击。特别是多用途功能增强的歼-7III型飞机可以挂载8枚100-2型或4枚250-2型或2枚500-2型航空爆破弹。

    谱系型别编辑本段

    中国研制的供国内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使用的歼-7系列如下:

    歼7基型

    歼7基型是基于米格-21F-13原型测绘仿制。歼-7基型装有1门
    歼-7系列型谱歼-7系列型谱
    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进气道进气锥可分三级调节。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涡喷-7是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按前苏联R-11F-300发动机开始仿制的,1966年12月国家验收,1967年小批生产。1968年转至黎阳公司试制,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首翻期为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1980年后涡喷-7基本停产。在使用初期出现了不少影响可靠性、耐久性与维修性的结构问题,通过改变结构、更换材料和改进工艺,基本排除故障。改进包括,新工艺制造的涡轮叶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则重新设计。后期的涡喷-7的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
    到1966年4月底,中国制造了12架歼-7战斗机。在这段时间,试飞中
    涡喷-7发动机涡喷-7发动机
    的原型机,前后共完成了29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M2.02。歼7原型机于196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生产转移初期的歼7型机,全部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
    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也生产歼-7。后来基型歼-7大约生产了十几架。
    基于歼-7基型,歼-7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歼-7Ⅰ

    歼-7Ⅰ昼间防空型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制造的
    歼-7Ⅰ歼-7Ⅰ
    歼-7飞机的第一种型号,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之间的盾的变化,出于“生存与安全”的考虑,中国决定将东北和沿海的国防工业逐步向内地转移。第三机械工业部根据战备要求,决定将由沈阳生产的歼-7转往更为安全的大后方工厂生产。同时由于沈飞承担了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的任务,故歼-7基型研制成功后,研制工作交由成飞执行。
    该机的基本方面与沈阳制造的歼-7型机相似。主要改良项目有6项:在飞机左侧增加一门30毫米机炮、机头进气锥由原
    解放军歼-7Ⅰ型机群解放军歼-7Ⅰ型机群
    来三级调节改为随飞行速度作无级自动调节、进气口的唇口半径由0.5毫米加大到2.0毫米、换装采用了高温涡轮和空心涡轮叶片的涡喷-7乙型发动机增大推力、将座舱盖加高70毫米和扩大机翼整体油箱,简称“6改”。
    1970年4月12日,首架“6改”的歼-7改良型试飞,共投产34架,被称为歼-7Ⅰ型,后来又改称歼-7A型。
    1972年5月成都飞机制造厂决定先落实前三项改进,其余项目等工艺成熟后再加入生产型上。
    1973年6月“3改”歼-7Ⅰ型试飞成功,到1981年停产为止共生产188架(含34架“6改”歼-7Ⅰ型)。其中40架军援朝鲜。
    同时歼-7Ⅰ装备有霹雳-2导弹。1958年我军在实战中缴获美蒋空军美制AIM-9B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两发,并于1970年成功仿制К-13导弹,命名为霹雳-2。部队一度在歼-7Ⅰ上配用航空火箭弹用于拦截无人机。霹雳-2已基本退役。

    歼-7Ⅱ

    歼-7Ⅱ是Ⅰ型的进一步改进型,1978年12月30号由余明文驾驶完成首飞。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座舱盖。Ⅰ型的铰接式前座舱盖是向前打开的,与驾驶员座
    解放军歼-7Ⅱ机群解放军歼-7Ⅱ机群
    椅连在一起。原本的用意是在弹射时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作用。但由于这种联动系统比较复杂,15把锁需在1.5秒内按程序做完17个动作,再加上加工质量粗糙,所以这种救生系统弹射容易出现故障导致伤亡。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几次带盖跳伞不成功的事故,其救生系统被飞行员称为“活棺材”。因此Ⅱ型座舱盖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在风挡前方,布置有一个电子设备舱,由于是从上至下逐层布置,要拆卸底层的设备(例如YD-3应答机),就必须先拆卸上层的设备,操作异常繁琐。Ⅱ型还采用了于1975年开始自行研制的可靠性更高的Ⅱ型(HTY-2)火箭弹射座椅。该弹射座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射火箭,弹射时加速平稳,减小了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弹射条件为地面高度,时速超过260千米。在空中弹射时,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890千米/小时。但该型弹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1985年连续5次挽救了遇到飞机故障的飞行员。
    阻力伞舱移至垂尾根部。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增设了一个
    歼-7II型战斗机歼-7II型战斗机
    容量为72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增加了载油量,以扩大作战半径。落实“6改”,座舱盖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改装涡喷-7乙(WP-7B)型发动机,静推力为6100公斤。该型发动机利用了已在WP-7A发动机上的新型材料,以及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成功经验。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推力也有所提高。涡喷-7乙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了新隔热措施,可避免歼-7战斗机普遍存在的后机身被烧事故。
    到1986年停产为止共生产各型歼-7战斗机375架,其中贵州飞机制造厂生产了约100架。
    1991年6月,中国空军发现歼-7Ⅱ型后机身因发动机温度影响受损,引发大规模停飞,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原成都飞机制造厂)经过半年针对性试飞,摸清了问题所在,并于1992年1月到5月期间派员到海空军对服役中的歼-7Ⅱ型进行维修,让飞机恢复正常使用。而1992年之后生产的歼-7系列也作了同样改进,之后再也没发生类似事件。

    歼-7ⅡA

    歼-7ⅡA是歼-7Ⅱ的改型,于1983年3月7日由余明文驾驶首飞。ⅡA型加装了引进的英国马可尼公司的7项先进航电和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固定式。雷达天线罩得到改进。垂尾顶部安装有甚高频(VHF)天线。歼-7ⅡA可以看作是后续发展的歼-7M的前身。

    歼-7ⅡH

    (歼-7H)
    中国从1982年开始跟以色列谈判引进怪蛇-3
    歼-7ⅡH配霹雳8导弹歼-7ⅡH配霹雳8导弹
    型红外线导引导弹,很快就达成生产许可协议共引进全套生产技术,国产型被称为霹雳8型。
    1983年8月2日,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歼-7Ⅱ型改装霹雳8型导弹的任务,1984年3月完成改进设计,1985年3月首架改装型试飞成功,1985年9月9日通过技术监定,被命名为歼-7ⅡH型,后来又改称歼-7H型。由于霹雳8型导弹(120千克)比原本的霹雳2型导弹(75千克)重,需要在机头增加配重。歼-7ⅡH型使用的GJ3-D通用武器挂梁可以同时使用霹雳2型、霹雳5乙型(仿制自美国的AIM-9D型导弹)和霹雳8型导弹,还首次加装箔条/热焰弹投放器。
    1986年2月歼-7ⅡH型开始装备部队,到1993年停产为止共生产221架。另外中国海军装备的版本称为歼-7HH型,主要为应付高盐分环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可使用霹雳8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GJ3-D通用武器挂梁可以同时使用霹雳2型、霹雳5乙型(仿制自美国的AIM-9D型导弹)和霹雳8型导弹,还首次加装箔条/热焰弹投放器。

    歼-7B/M

    歼-7M是歼-7ⅡA型为基础重要的
    歼-7M歼-7M
    出口型号,1983年8月31日首飞。改革开放之初,航空工业部决定以歼-7飞机为窗口引进英国的航空电子火控设备,为空军改装100架歼-7,点名让成飞的屠基达同志参与并主持专家组与英国马可尼公司谈判。屠基达等中方人员经过对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数字电路等先进技术的学习、咨询和谈判,初步确立了引进马可尼火控设备的方案。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M型的空速管移到了机头锥的上方,偏向右侧,歼-7Ⅱ则设在机头下面。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
    但由于国民经济调整,上级决定撤消马可尼引进项
    歼-7M歼-7M
    目,空军也表示不要改装后的飞机了。屠基达认为,令歼-7实现平视显示和快速热线射击非常重要,而且多达4000万人民币的合同预定金、银行信贷、保险、手续费等也已支付。因此兼任歼-7M型外贸歼击机总设计师的屠基达,与领导机关研究后决定用马可尼电子火控设备先装在M型上出口,解决缺乏引进资金这一矛盾。原本参加引进生产线的专业厂已全部退出,领导机关的联合办公也已撤消,全部专业技术工作只能由成飞公司自己承担。最终成飞制造上先通过10架飞机的制造,做好1300多项新零件的工艺鉴定工作。引进合同和到2亿多美金的出口合同胜利实施,以引进设备改装的歼-7M型诞生了。
    歼-7从Ⅰ型、Ⅱ型到通过出口发展到M型,前后共
    1架伊拉克歼-7M被埋沙丘下1架伊拉克歼-7M被埋沙丘下
    达30多项改进。1985年歼-7M型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又荣获国家首枚大型复杂武器装备金质奖。歼-7M飞机在第一个出口合同之后,从1987年起,又开创了向其他几个国家改型出口的途径,成为我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该型号引进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提高了弹射座椅的性能指标,翼下挂架可挂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外挂系统改进工作。翼下增加了一对外挂点,可挂火箭、炸弹、副油箱(机身挂点800升,翼下挂点500升)。但是,歼-7M型机头增加了配重,这使得空重增加,对飞机性能有不利影响。采用了新型防鸟撞风挡。起落架得到了加强,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推力3420千克,加力推力6100千克。WP-7BM是国内延寿改型涡喷-7乙B的出口型号,1981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
    M型改进的核心是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包括GEC·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的平显和目标瞄准计算机,即956平视显示器HUD和武器瞄准计算机WAC;一部新型抗干扰测距雷达;一台新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以及新型雷达高度表和敌我识别系统、无线电通讯保密电台等。此外,1985年,618所、西工大、132厂完成了“歼-7M操稳品质计算”和“取消配重放宽静稳定性控制律计算”的合同,并曾计划“开展歼七M型飞机应用ACT技术”。
    M型的武器装备包括两门30mm机炮、两枚导弹、57或90mm火箭弹发射器、50到250不同等级的普通炸弹。我国空军也以上述标准改装了一批歼-7,代号歼-7ⅡM。M型曾出口孟加拉16架,缅甸24架,伊朗18架,津巴布韦22架。1987到1993年,M型共出口多达164架。1984年,在争取埃及的订单时,歼-7M败于法国幻影战斗机之下,说明即使M型在价格上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仍然是手头稍微宽裕的外国客户主要考虑的问题。
    1981年4月中航技公司在约旦访问时接到80~110架改良型歼-7的采购意向,但用户提出5项改良要点:弹射坐椅的工作速度范围扩大至180~850公里/小时并应把下限进一步改良至130公里/小时、飞机要能使用法制R550短程空对空导弹、飞机机翼需增加一对挂架以供挂载480升副油箱、HF-5火箭筒或2枚100公斤炸弹、装有英国制造的7项电子火控设备和延长飞机机体、发动机及其他部件的寿命。由于约旦要求的交机时间紧,中航技公司决定先以第一、二、五项改良内容交付应急,并称为歼-7B型,后期再完成其余两项改良的歼-7M型,而M是外贸型的意思。
    1981年6月签约规定1982年10月交付全部歼-7B型飞机、1983年10月开始交付歼-7M型飞机,并于1984年第二季前完成交付。定货量为20架歼-7B型、60架歼-7M型。1982年以歼-7Ⅱ型为基础改装了两架装有英国航电的歼-7ⅡA型作测试用,1982年12月型1984年3月共试飞197架次,到1984年4月中英双方同意改装完成,1984年7月开始生产并于1985年5月完成全60架歼-7M型的交机。但该批飞机最后并没有在约旦空军服役,而是转口到伊拉克。其后歼-7B型也出口到埃及、苏丹,而歼-7M型则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津巴布韦等国。

    歼-7ⅡM

    歼-7ⅡM型为歼-7M型的国内使用版本,航电使用歼-7M型上的授权生产版本,而敌我识别器和弹射救生系统沿用歼-7Ⅱ型版本,发动机为改良型涡喷-7乙B型。歼-7ⅡM型跟歼-7ⅡH型同样可以使用霹雳2型、霹雳5乙型和霹雳8型导弹,也同样在机头增加配重。1986年开始交付部队使用,产量不详。

    歼-7II隐身机

    歼-7II隐身技术验证机主要验证了座舱、雷达罩和进气道隐身技术。
    座舱,完成了座舱雷达截面积(RCS)的计算分析,对座舱骨架齿状边缘内结构采用吸波材料进行研究。
    雷达罩,完成了原理样罩的传输特性、天线方向图和RCS测试,测试结果与原理样罩的电磁性能基本一致。
    进气道,开展了进气道流场计算,根据飞机强度规范计算了进气道飞机振动谱,并按照此振动谱进行了结构模拟件的振动试验,进气道喷涂吸波材料的可靠性试验。
    对验证机进行了座舱、进气道等的专题技术研究及相关地面试验。其中隐身对比飞行试验RCS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整机的隐身技术指标完全达到设计目标,座舱、进气道研究也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歼-7Ⅲ/ⅢA

    (歼-7C/D)
    歼-7Ⅲ型是测绘和仿制罗马里亚、孟加
    歼-7Ⅲ战斗机歼-7Ⅲ战斗机
    拉的米格-21MF全天候型飞机,配备仿制自米格-21MF型的P-13F-300型发动机的涡喷13型发动机。1978年2月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了罗马尼亚,考察了该国装备的米格-21MF型飞机;回国后1978年6月在会议上决定要发展以米格-21MF型为基础的歼-7大改型飞机,由成都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制造厂和贵州011基地共同承担设计工作;8月中国派出两批人员分别到罗马尼亚和孟加拉,考察并测绘了当地的米格-21MF型飞机,还带回了座舱盖、机炮和一些成件;12月从埃及购买了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样机各一架并于1979年初运抵中国,同月歼-7大改型正式命名为歼-7Ⅲ型,后改称为歼-7C型。
    1979年3月歼-7Ⅲ型改为由成都飞机制造厂为主承担厂,4月决定以样机为基础仿制、改良之后再做。1980年12月完成总体设计,1982年1月完成全部图纸。1984年1月11日02号原型机完成总装,2月6日01号原型机完成总装,3月25日由埃及运到中国的米格-21MF型飞机在修复后首飞,4月12日01号原型机首次地面滑行试验,4月26日首飞,5月2日03号原型机也完成总装,5月11日至11月19日,03~06号原型机先后首飞。1987年4月用于装备歼-7Ⅲ型的JL-7型雷达完成定型,11月27日,用于装备歼-7Ⅲ型、仿制自米格-21MF型配备的P-13F-300型发动机的涡喷13型发动机完成定型,12月9日歼-7Ⅲ型飞机设计定型。1988年首8架歼-7Ⅲ型出厂,但由于涡喷13型发动机生产进度问题,直至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歼-7Ⅲ型才交付中国空军部队。歼-7Ⅲ型于1996年停产,只生产了17架。
    1988年,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共同对歼-7Ⅲ型进行改进,称为歼-7ⅢA型,后改称歼-7D型。歼-7ⅢA换装增大推力的涡喷-13F1型发动机、由HK-03D瞄准具换成抬头显示器、JL-7A型火控雷达,组合式电子反制系统,新型箔条/热焰弹投放器等。主要改进是换装增大推力的涡喷-13F1型发动机、由HK-03D瞄准具换成抬头显示器、JL-7A型火控雷达,组合式电子反制系统,新型箔条/热焰弹投放器等。1991年8月20日首飞,1994年11月设计定型,1995年开始装备中国空军跟海军航空兵,1999年停产,产量只有32架。由于中国空军在90年代初引进了远比歼-7系列先进的苏-27战斗机,歼-7Ⅲ/ⅢA的总产量不到50架。

    歼-7E

    为了应付90年代中国空军的歼6和早期
    歼-7E战斗机歼-7E战斗机
    型歼-7的退役潮,还有解决歼-7Ⅱ型挂载霹雳8型空空导弹时需要在机头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问题,1987年开始成都飞机制造厂开始了以歼-7Ⅱ型为基础改进,主要改良顶目为: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载荷限制,一般不超过8-9个g;二是失速限制,要求尽量提高Cy,并尽量降低翼载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尽量提升推重比。由于歼-7E将原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并安装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该机的Cy大幅提升;此外,由于换装了涡喷-13F发动机(发动机推力6560kg)可用推力增加460kg,这些都对稳定盘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涡喷-13系列发
    歼-7E 可明显看出双三角翼歼-7E 可明显看出双三角翼
    动机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机型已批量生产,歼-7E的机动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改进后的歼-7在中低空稳定盘旋性能与F-16A基本相当,这对于持续空中格斗尤为重要。水平机动性能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瞬时盘旋性能,通常是以减速来达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载能力和失速限制。由于歼-7E的翼载荷较小,因此,歼-7E在瞬时机动性上占有优势。歼-7改型由于Cy大幅提升,翼载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该机的失速表速将会比歼-7Ⅱ的210-220km/s有较大程度的放宽,提升歼-7E的瞬时盘旋性能。
    换装新设计的双三角翼、改善中低空机动性,每边翼下设有两个挂架。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每边翼下外
    海航的歼-7E巡逻海航的歼-7E巡逻
    侧挂架能够使用副油箱,内部装有整体结构油箱并取消左翼根部的机炮、以增加载油量,把原来重力加油改为压力加油方式,换装涡喷13F型发动机,抬头显示器,新型航电系统和新型箔条/热焰弹投放器等。
    1990年5月18日首飞,1993年5月设计定型,同年8月开始交付部队使用,到2001年停产为止共生产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歼6系列和歼-7Ⅰ型飞机。另外中国海军使用版本称为歼-7EH型,跟歼-7HH型同样为应付高盐分还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歼-7MG

    歼-7MG型是以歼-7E型飞机的技术改进歼-7M型飞机。由于歼-7M型的热卖,当1993年5月歼-7E型设计定型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马上计划以歼-7E型飞机的技术改进歼-7M型飞机,并跟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及贵州黎阳发动机公司合资改装了一架飞机,称为歼-7MG型("G"为改进的意思)。歼-7MG型尚未改装完就参加了1996年珠海航展,并引起多国的兴趣。1998年改装完成的歼-7MG型飞机在珠海航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事实上歼-7MG型飞机并没有真正出口,只是改装了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三架自用飞机。其中0143号飞机是歼-7M型的原型机,负责航电系统测试,而0142及0144号飞机则改装了双三角翼。
    歼-7MG型飞机后来成为了巴基斯坦的歼-7PG型、孟加拉的歼-7BG型、纳米比亚的歼-7NM型、尼日利亚的歼-7NI型和斯里兰卡的歼-7GS型的研发基础。

    歼-7G

    G型是以E型为基础改良的型号,装有整体式风档
    歼-7E歼-7E
    头盔瞄准器、仿制自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达的新型JL-7系列雷达和Ⅲ型敌我识别器和全向雷达警告器等等,而且有手不离杆(HOTAS)设计。
    2002年6月28日首飞,2004年7月通过定型设计,2005年公开,2006年11月装备部队。装有整体式风档、西方的航电设备、火控雷达可选用英国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意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达、可使用中国及西方各型短程空对空导弹。
    歼7G参加了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

    歼-7EB/GB

    八一飞行表演队用机。歼-7EB型是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7GB八一飞行表演队歼-7GB
    E型基础上拆除了武器和相关电子系统,并装上特技飞行需要的高精度仪表,为接替于1989年停产的歼教5作为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新坐驾。1992年初八一飞行表演队装备的歼教5使用寿命快装完结,正寻求新坐驾,而当时主要由教练型(K-8)高级教练机和歼-7E型战斗机竞争,后来八一飞行表演队选择了歼-7E型飞机。1994年12月2日首架歼-7EB型首飞,并同年交付全部12架,共选用传统的红白色表演涂装。
    八一飞行表演队于1995年7月7日首次使用歼-7EB型飞机进行表演,并于2000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表演。后来经过多年高强度使用,原本的歼-7EB型剩余使用寿命不再适合当表演机,部分送回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修改回作战型,并于1999至2000年间再次交付12架歼-7EB型飞机,并改用新型蓝白表现涂装,但这批飞机没使用多久就被歼-7GB型取代,同样交回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修改回作战型。
    歼-7GB型则是2004年开始接替歼-7EB型飞机成为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新坐驾,同样采用蓝白表演涂装,拥有跟G型一样的整体式风档和特技飞行需要的装备,还首次安装了编队飞机灯和拉烟盒。歼-7GB型于2005年6月15日在天津杨村机场为外国驻华武官团进行了首次公开表演。
    由于歼7系列己于2006年停产,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已挑选歼-10为后继机。

    歼教-7

    由于歼-7系列还有改良自歼-7的歼-8系列的飞行特
    歼教-7原型机歼教-7原型机
    性跟之前的教练机歼教-5和歼教-6相差很远,飞行员培训困难,空军急需新的教练机,后来决定在歼-7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教练机。本来准备在成都飞机制造厂仿制,后来决定把仿制任务交给贵州011基地(即后来的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正式命名为歼击教练机七型飞机,简称歼教7。
    1979年5月米格-21UC型样机由成都运抵贵州安顺的011基地双阳飞机制造厂。1981年1月4日国防部批准了歼教7型的设计指标:极速2.05M、实用升限17300
    歼教-7型教练机歼教-7型教练机
    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正常起飞重量7700千克、最大最飞重量8500千克,最大外挂能力1300千克。歼教-7是以歼-7Ⅱ型为基础,1979年2月从埃及购买的米格-21UC型双座教练机样机运抵中国,随即决定以此为基础参照仿制,改装米格-21UC型的前后座舱和加大型背鳍,机腹由单腹鳍改为双腹鳍,机身侧两块减速板改为机底一块,把翼根处的30mm机炮取消并改装机底挂架以容纳可拆掉的半埋式双管23mm机炮,其余飞机结构和机载设备尽量用回歼-7Ⅱ型的。1981年歼教7的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但由于歼教7飞机没列入国家计划,经费不足,研制进步缓慢,011基地先后自筹资金2300万元填补缺口。1983年歼教7终于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研究速度才加快起来。到1983年3月歼教7的全部设计图纸完成,工厂随即开始5架原型机的零件制造。1985年4月9日01号原型机组装完成,随后用于静力试验的02号原型机也完成组装,6月12日完成整机静力试验,7月5日01号原型机首飞成功,11月8日01、04、05号原型机转飞到西安阎良飞行试验院进行国家鉴定试飞,1987年8月11日完成全部试飞科目。1987年11月13日通过设计定型,1988年2月4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歼教7飞机定型,开始小批量生产。由于歼教7是以高空高速型构型的歼-7为基础,所以低空机动性差,降落速度快,后座飞行员视野差,后座飞行员需要使用潜望镜降落。

    歼教-7A

    随着改良型的歼-7和歼8陆续加入空军服役,歼教7的航电设备跟部队服役飞机出现落差,1994年2月空军提出要求,贵州飞机设计所开始对歼教-7飞机进行改进设计,并名命为歼教-7A型。以歼教-7为基础,飞机加装了抬头显示器和视频系统、空中管制系统、新型飞行记录仪、座舱盖天线及新型供氧设备。此外还对机身和机载设备进行改进工作,改善了飞机的维护性。1995年5月24日歼教7A型首飞成功,1996年12月7日通过设计定型审查,随后开始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

    歼-7无人机

    中国将退役歼-7研制改装成空靶无人机和攻击无人机。
    歼-7无人机歼-7无人机

    出口系列编辑本段

    中国研制生产的歼-7多款改型战斗机,出口装备了多国空军。

    歼-7A

    歼-7Ⅰ衍生出歼-7A出口
    歼-7Ⅰ出口型歼-7A(埃及空军)歼-7Ⅰ出口型歼-7A(埃及空军)
    型,发动机采用涡喷-7乙(WP-7B)型,加力推力提高到58.8千牛,寿命延长。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乙型。01批次发动机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1969年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改进,成为02批。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
    A型的减速伞舱移到了垂尾根部,改变了减速伞力矩,
    北京博物馆的歼-7A北京博物馆的歼-7A
    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同时避免了降落后开伞时尾焰的灼烧,这一改进为后续的改型沿用。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换装了部分电子设备。另外为布置空空导弹加装了一些电缆。A型于80年代前后出口埃及90架,12架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16架。出口埃及的歼-7A后来改进到了歼-7B的水平。I型和A型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采用宽翼弦垂直尾翼。

    歼-7ⅡK

    歼-7ⅡK型为歼-7ⅡH型的基础军援缅甸的版本,对外称为F-7BK,使用了歼-7M型的机翼和涡喷-7乙C型发动机,但没有使用歼-7M型的进口设备。1990年首批交机歼-7ⅡK型10架和歼教7K型2架,到1999年为止交付歼-7ⅡK型58架和歼教7K型14架。

    歼-7BS/GS

    歼-7BS型是在歼-7ⅡK型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机载
    斯里兰卡歼-7BS斯里兰卡歼-7BS
    设备以降低成本以出口到斯里兰卡,发动机为涡喷-7乙Ⅳ型,对外称为F-7BS。1991年10月交付4架歼-7BS型和1架歼教7BS型。另外斯里兰卡于2007年再跟中国购买4架歼-7GS型,除小部分航电设备根据要求修改后,其余跟国内使用的歼-7G型一样。

    歼-7ⅡN

    歼-7ⅡN型是歼-7Ⅱ型基础上出口津巴布韦的改良型,对外称F-7BN。采用歼-7M型的机翼、发动机和燃油系统,能够使用法制R550魔术导弹,但其他航电使用中国国产货以降低成本。1987年交机8架,与之前军援的4架歼-7Ⅱ出口型一起服役。1991年津巴布韦再次进口两架歼教7Z型飞机以自行训练飞行员。

    歼-7MP/P/PG

    巴基斯坦歼-7MP巴基斯坦歼-7MP
    巴基斯坦于1983年歼-7ⅡA型试飞时已对歼-7M型飞机表示兴趣,并研究以此替代服役中的歼-6型飞机。1983年12月巴基斯坦派出2名飞行员到中国试飞歼-7ⅡA型,中国于1984年6月9日派出歼-7ⅡA型和歼-7M型各一架到巴基斯坦试飞,并跟巴基斯坦空军的歼6、强5、幻影5及F-16进行模拟对抗,巴方提出采购55架的意向。由于巴基斯坦方面要求大量改进,直到1985年才签下首批20架的订单,称为歼-7MP型,对外称F-7P。歼-7MP型主要为歼-7M型基础上安装巴方要求的航电设备,座舱增加后视镜,仪表板调整,改装英国的零零弹射椅,使用西方武器并同时使用四枚对空导弹的能力和维护性改良。1988年7月26日20架歼-7MP型交机。
    巴基斯坦后于1987年底决定增购40架,并提出一些改良要求。新一批飞机主要改良了部份机载设备和使用国产零零弹射椅。1989年9月开始歼-7P型开始交机,巴基斯坦同时订购的歼教-7P型则1991年起开始交机15架。1991年美国取消了巴基斯坦的F-16后续订单,于是1993年巴基斯坦空军再次订购32架歼-7P型以填补战力空隙。另外1993年巴基斯坦军方又选中了意大利Grifo-7雷达升级歼-7MP/P型机队。
    1997年中巴双方又开始谈判进口以歼-7MG型为基础的新飞机,经多年谈判后中巴两国于2001年6月23日签订合同,引进歼-7PG型战斗机和歼教-7PG型战斗教练机,最终进口了57架歼-7PG型和9架歼教-7PG型飞机。歼-7PG型跟歼-7MG型周样使用带前后机动襟翼的双三-角翼和整体式风档,但左右翼根各一门30mm机炮,雷达最后选用了意大利Grifo-7。
    在印巴冲突中,巴方曾经借助地形与路基雷达视界的优势与印度Su-30MKI战机低空,山谷间得不到完整的空情保障的劣势,利用F-7P飞机成功的逼退了携带炸弹的印军Su-30MKI飞机,实现了二代机对三代机“以劣胜优”的战斗记录。

    歼-7MB/BG

    歼-7MB型是在歼-7M型基础上
    孟加拉歼-7BG孟加拉歼-7BG
    出口孟加拉的机型,基本上跟歼-7M型一样,但使用涡喷7C型发动机。1989年4月签订14架购机合同,同年10月交机。后来孟加拉空军又购买了9架歼教7BB型。2006年孟加拉空军再次购买12架以歼-7MG型型成基础的歼-7BG型和4架歼教7BG型,以填补把米格-29卖掉后的战力空隙。

    歼-7N

    歼-7N型为出口伊朗的歼-7M型飞机。1990年底至1991年初其交机30架,此外还交付了数架歼教-7BI和歼教-7N型飞机。

    歼-7NI

    歼-7NI型为以歼-7MG型为基础,出口到尼日利亚的飞机。尼日利亚于2005年跟中国订购了12架歼-7NI型飞机,但由于资金问题这批飞机2007年才开始生产。

    歼-7NM

    歼-7NM型为以歼-7MG型为基础,出口到纳米比亚的飞机。2005年8月跟中国订购了12架歼-7NM型和2架歼教-7NG型飞机,歼-7NM型飞机于同年交机,而歼教-7NG型飞机肮在2006年10月23日交机。

    歼-7FS

    20世纪90年代成都飞
    歼-7改进试验机,歼-7FS歼-7改进试验机,歼-7FS
    机制造公司研制成功了歼-7FS试验机。歼7FS是96年8月由成飞、黎阳发动机公司,某航空附件研究所、某航空复合材料特种结构研究所、成都清江仪表厂、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西北光学仪器厂、陕西千山电子仪器厂等9个单位自筹数千万元,分担风险进行研制的预研验证机,型号总师陆英育。首机用成飞训练用的139号歼-7II机改造。1997年2月提出总工艺方案,1997年6月发图。1998年6月8日下午,在空军第三试飞大队大队长钱学林的驾驶下,以发动机最大状态起飞,经过22分钟飞行后正常着陆。飞机和发动机各系统及仪表工作正常,成功地实现了首飞。2001年完成首飞试验。 2003年初,FS型完成全部试飞科目。经过仅仅22个月的共同努力,8家军工企业为FS型共完成工时5万个,新制专用零件2100项,新制专用工装432项,新研及改进成品27项,地面试验34项。歼-7FS共造了2架,一架用于试飞,另一架用于静力试验。
    歼-7FS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的最大区别是,改变了原机头进气方式,即演变为下颌式进气,这种进气方式与美国的A-7“海盗”攻击机类似。这种改进有两个优点:首先增加了机鼻的容积,便于安装大功率的机载雷达;其次,提高了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效率,从而使飞机的姿态机动能力增强。
    原歼-7系列战斗机因机头进气锥空间有限仅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如GEC-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逻兵”226型火控雷达,其作用距离仅20千米左右,而且只能跟踪/攻击单一目标,无法赋予战斗机进行视距外空战能力,从而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歼-7FS原型机使用以色列EL/M2032型雷达,也可使用国产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也可装下颌式进气的设计使得无需大幅改动机身结构,只需改动座舱前一段的机身,这使得FS型的这种改进设计适合于改进歼-7和米格-21的早期型号。歼-7FS通过上述巧妙改进之后,雷达舱允许装置的雷达扫描天线直径超过了600毫米,可装美国APG-68、俄罗斯“甲虫”雷达等先进火控雷达作为标准装备。“甲虫”雷达为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制导多种导弹,其对雷达反射截面为3平方米的目标的搜索/跟踪距离,前半球超过70千米,后半球为40千米。它还具有上视、下视能力,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能引导中距空空导弹同时攻击其中的2个目标,这赋予了歼-7FS视距外空战能力。
    此外,为了进一步改善动力性能,歼-7FS换装了涡喷-13F II(WP-13F II)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黎阳发动机公司在原歼-8 II型战斗机上装载的涡喷-13(WP-13)型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推力进一步增加到78千牛(约8000千克),这使得歼-7FS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从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从0.6马赫加速到1马赫的时间由35秒减少到28.7秒;起飞滑跑距离也缩短了200米等。
    歼-7FS还将逐步改善其机载电子设备,计划更换雷达冷却系统(有效增加雷达工作性能和开机时间)、电路系统、飞行参数记录系统、武器管理系统、GPS导航系统和多功能座舱显示器。并计划将机翼修改为与歼-7MG相同的“双三角翼”,以进一步提高其近距格斗时的机敏性。

    歼-7MF

    FS型之后成飞推出了歼-7系列中的最新改进计划:歼-
    航展中的歼-7MF模型航展中的歼-7MF模型
    7MF。成飞决定将歼-7的下颌进气方式改为机腹进气,彻底解决机头空间狭窄的问题,以便换装更新型的火控雷达,使得歼-7改进型获得完善的空地作战能力。
    歼-7MF主要面向外国客户,其突出特点主要有:一是有足够的空间装大尺寸火控雷达,因此获得了以中程半主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的能力;二是发动机寿命、推重比和航程要大幅高于歼-7M;三是单机价格为800万美元,相当于法国向巴方所报幻影-2000/5价格的五分之一。
    歼-7MF新换装了经过歼-7MG验证的双三角机翼和前缘机动襟翼,使其中低空机动能力大为增强;为进一步改善动力性能,歼-7MF换装了涡喷-13FⅡ(WP-13FⅡ)型发动机。推力增加到78千牛(约8000千克),这使得歼-7MF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提高,其中低空机动能力大为增强。再加上设计的机翼油箱,使得它的速度达到2.05马赫,作战航程增大了一倍,达到2000千米;同时对战机的电子、火控系统进行了全新现代化改装,使用了新式机载雷达、火控系统和新型空空导弹。其整体作战能力在与国外三代战机的模拟对抗试验中表现良好。
    据2002年珠海航展的信息,歼-7MF转为采用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的涡喷-14“昆仑”发动机。由于“昆仑”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研制和测试通过,进而装备的涡喷发动机,其可靠性和可发展性优于涡喷-13。
    原来的歼-7系列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能装在直径狭小的进气口整流锥内,雷达扫描天线的大小受到严格限制(若太大会造成进气量减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要求)。既便是加大了进气锥的歼-7Ⅲ,也仅能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歼-7系列采用的一些小型雷达,如GEC-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逻兵”226型火控雷达。它的作用距离基本在20千米左右,只能跟踪/攻击单一目标,且无法赋予战斗机进行视距外空战能力,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相去甚远。歼-7MF型机头则允许安装更大的雷达。如安装先进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将赋予歼-7MF接近于第三代战斗机的空战能力。歼-7MF采用整体风挡,视野广阔,外挂点增加到7个,而原来的歼-7MG仅有5个外挂点。

    美国歼7

    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蜜月期
    美军涂装的歼七战机美军涂装的歼七战机
    ”期间,为了了解歼7原型米格21的性能,美军曾向中国购买2个中队的歼7战斗机,共计30架,用来当做假想敌进行演练。
    停产:
    歼-7系列已于2006年停产。

    实战运用编辑本段

    击落无人机

    1966年1月3日14时26分,中国雷达在云南蒙自以南270公里处,发现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1架,从河口侵入中国国境,直窜蒙自,尔后经开远、马关地区回窜。中国空军驻蒙自高空作战分队共起飞歼-7飞机2架,歼-6飞机3架截击。航空兵飞行员鲁祥孝以时速1300公里速度向敌机逼近,用活动光环瞄准,在距敌880米时,一次发射火箭32枚,击中敌机。敌机残骸坠落于越南境内。

    斯国作战

    歼-7G是在歼-7E型飞机基础上主要对雷
    歼-7系列战斗机图册歼-7系列战斗机图册
    达和火控电子设备进行改进的而成的,作战性能比歼-7E有了很大提高,它是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歼-7型号,能接受预警机指挥配合其他战斗机进行体系作战。作为歼-7G型机飞机主管副总工程师方锦星,承担了该型号的研制工作并如期完成。
    歼-7G的中国产多普勒雷达配合头盔瞄准具可以充分发挥“霹雳”空空导弹的离轴发射能力,弥补了老式歼-7由于瞄准具视场小,限制“霹雳”空空导弹打击范围的缺陷。再加之“手不离杆”的设计,使飞行员能够通过设置在操纵杆上的按钮和开关来实现雷达、发射武器的所有功能。
    2007年中航技与斯里兰卡签订歼-7GS外贸飞机合同。根据斯里兰卡空军的要求,该型除更换部分机载设备外,其他与歼-7G飞机基本相同。交机后的2008年,歼-7GS在首次出战中,驾驶歼-7的斯里兰卡飞行员一度锁定了猛虎组织的飞机,但飞行员对头盔瞄准具系统掌握不熟练,加之猛虎飞机飞的又低又慢,歼7速度较快,因而痛失战机。
    2008年9月9日3时许,瓦武尼亚空军基地防空雷达突然发现,一个不明身份的飞行目标从猛虎组织驻地穆莱蒂武方向飞来。3时31分许,瓦武尼亚空军基地防空雷达发现,另外一架猛虎组织的兹林143轻型飞机也飞了过来。空军司令部立即下令起飞3架歼-7GS战斗机进行空中拦截。两架歼-7GS战斗机已经分别飞往伊拉纳马杜和普特胡库里普,使用航空炸弹破坏了猛虎组织的两条跑道,使两架轻型飞机难以降落。剩下的一架歼-7GS开始使用机载雷达搜索,发现了一架飞往穆莱蒂武的轻型飞机。3时50分许,飞行员请示基地,获得攻击指令后,打开火控雷达,按照方锦星教授的办法锁定前下方低空飞行的轻型飞机,随即发射了一枚空空导弹。几秒钟后,轻型飞机中弹爆炸。

    服役情况编辑本段

    中国装备

    地图中蓝色为歼-7现役国家,红色为歼-7曾经服役的国家。
    中国
    2010年歼-7服役示意图2010年歼-7服役示意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290 架 J-7 ,40架 JJ-7(已退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30 架 J-7D/E(已退役)

    外国现役

    孟加拉国:空军: 23 架 F-7MB/BG 在役
    埃及:空军: 74 架F-7 在役
    伊朗:空军: 21 架F-7 和 FT-6 在役
    缅甸:空军: 25架F-7M 和 6架FT-7 在役
    纳米比亚:6 架F-7NG 和 2架FT-7 在役
    尼日利亚:空军12 架F-7 和 2 架FT-7在役
    朝鲜:空军134 架 F-7 在役
    巴基斯坦:空军144架F-7P/PG (2015年退役,由 JF-17 替换) ,7 架FT-7 在役
    斯里兰卡:空军: 9架F-7/GS/BS 和 1 FT-7 在役
    苏丹:空军20 架 F-7 在役
    坦桑尼亚:空军11 架 F-7 在役
    也门:空军18 架 F-7 在役
    津巴布韦:空军7 架 F-7 在役

    外国退役

    阿尔巴尼亚:空军12 架F-7A在1969-2004年在役, 在1980年代早期升级过, 现已退役
    莫桑比克:空军 已退役
    伊拉克:空军80 F-7, 已退役

    对美出售

    美国是美洲地区唯一的一个使用歼-7 飞机的国家。在越南战争
    美军试飞米格-21Ф-13美军试飞米格-21Ф-13
    中苏制米格-21 战斗机的出色表现使美军大为意外,于是美国除了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这种飞机的技术情报外,还开始设法来弄到米格-21 来进行实际飞行测试,试图找到这些飞机的弱点并用这些飞机对美军飞行员进行假想敌模拟训练。1966 年的一天,一名伊拉克飞行员驾驶米格-21Ф-13 飞机叛逃到了以色列,后来这架飞机被以色列交给美国,使美国得以第一次有机会真正接触到米格-21。然而当时这种靠个别飞行员的叛逃行为来获得苏制战斗机的机会毕竟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对美国空、海军飞行员的大规模假想敌训练,于是美国还从以色列进口了一批被称为 F-21 的“幼狮”战斗机来模拟米格-21,因为这种飞机的飞行特性与米格-21 比较接近。
    进入八十年代,中美两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开始进入一段“蜜月期”,于是美国有了从中国获得在飞行性能上几乎和米格-21 一样的歼-7 飞机
    出口美国的歼-7II飞机出口美国的歼-7II飞机
    的可能。作为中美一系列军事技术合作的内容之一,美国先后从中国购买了 15 架歼-7II 出口型和 1 架歼-7M 型飞机。这些飞机装备在拉斯维加斯西北部托诺帕试验靶场的空军 4477“红鹰”测试评估中队。2003 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至少还将两架缴获的伊拉克空军的歼-7B 飞机运回了国内进行测试。

    事件动态编辑本段

    驾机叛逃

    1983年8月7日,孙天勤架歼-7Ⅱ叛逃事件
    歼-7M首飞前夕,1983年8月7日,空军试飞团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孙天
    歼-7系列战斗机   精彩照片歼-7系列战斗机 精彩照片
    勤借试验飞行之机,驾驶试飞团045号歼-7Ⅱ(已改装英国马可尼公司雷达,为歼-7M的研制做试飞)战斗机从辽宁大连机场起飞,飞抵韩国汉城。此次叛逃创造驾机叛逃者中职务最高、机型最新的双记录。1983年5月初,孙天勤作为试飞小组成员,被派到大连周水子机场执行歼-7M试飞任务。期间孙天勤秘密策划了准备叛逃飞行过程的各个细节。当日起飞后,孙首先迅速关闭应答机,按住无线电通话系统发话按钮,让僚机无法与塔台通话(两机共用一信道与地面联络),然后掉转机头,紧急下滑转弯,飞机高度从原来的8000米急剧降到1500米,同时故意急迫喊到:“座舱冒烟!座舱冒烟!”,以使航管人员以为飞机发生故障。当飞机继续下降到500米高度,又喊:“不行了!我要跳伞了!”,然后不再回答,随即贴海以高亚音速飞往韩国。飞行15分钟后,为节省油料,重新爬升到6000米高度。下午14点33分(汉城时间为15点33分)降落在汉城K16空军基地。。

    坠毁事故

    2012年12月4日上午9点,广州军区空军某部在组织正常飞
    行训练时,一架歼-7飞机在起飞上升过程中突发机械故障,飞机状态无法控制,坠落在广东省汕头市郊区,飞行员跳伞成功。地面4名受伤群众被第一时间送到医院治疗。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2012年7月11日,巴基斯坦空军一架歼-7战斗机在进行常规训练时坠毁在旁遮普省。飞行员则安全逃生。现已确定安全,飞行员在跳伞后安全着陆,只受了一些轻伤,已入院治疗”。此外,事故未造成平民伤亡。巴基斯坦三军公关部表示,飞机坠毁可能是因为“技术原因”。

    白色涂装

    2014年2月,网络上曝光了部分白色涂装
    白色涂装白色涂装
    的歼-7型战斗机。该机依靠本身具有飞行性能好、轻小灵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技术特点。在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里,曾经有一小部分歼-7战斗机刷涂了纯白色的涂装方案,十分罕见。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图-22轰炸机    下一篇 AMX-10P步兵战车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