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直升机   
[0] 评论[0] 编辑
“宙斯盾”作战系统(英文:Aegis Combat System ,简称:宙斯盾系统),是美国研制装备的一种自动化指挥作战系统,既可防御作战也可反击进攻,是世界上现役先进的舰载防空和反导弹系统。宙斯盾系统的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时值海军战舰走向导弹化和远洋化的初期,美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抗击各类空中威胁饱和攻击的防空系统装备舰艇 。该系统从1969年12月起开始正式研制,1973年完成样机,于1981年正式装舰服役。“宙斯盾”作战系统体现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水平。随后,一直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宙斯盾”作战系统(不含导弹)每套造价约2亿美元 。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称:“宙斯盾”作战系统
  • 英文名称:Aegis Combat System
  • 研制时间:1969~1981年
  • 服役时间:1981年
  • 国    家:美国
  • 系统功能:自动化指挥决策与武器系统控制
  • 系统组成:相控阵雷达探测系统、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等
  • 系统装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宙斯盾”基线-7作战系统示意图
    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的冷战时期,为了对抗美国海上力量,苏联海军在司令员尔什科夫海军元帅的率领下,按照争霸大洋的海军战略和装备发展规划快速发展,终极目标之一是有效攻击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编队,研制着能够突破美国防空网络的反舰导弹。在苏联军方高速突防、重型大威力战斗部设计思想指导下,苏军多种准弹道式或者低空超音速突防式、不同射程、不同飞行高度和速度的反舰导弹在短时期内迅速问世,不仅装载于水面舰艇之上,而且也配备在潜艇和飞机等多种平台。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海军提出反舰作战原则是先敌齐射、密集性导弹进攻。因此在对美国海军进行反航母作战时,苏联海军必将在预定海域调集巡航导弹潜艇、常规或核动力鱼雷潜艇等水下力量为第一梯队,以多个水面反舰突击群在莫斯科级航空母舰(实为直升机航母,舰载直升机用于反舰导弹中继制导和反潜)的配合下提前埋伏到预设战场海域。由第二梯队和主力,协同潜艇多路、多域、多批次、全方位地发起密集导弹突击。在情报网的支援下,以陆基远程轰炸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为左右翼,协以护航、清扫航路的歼击航空兵,配合水面舰艇、潜艇进行空中突击。
    美国海军大舰队的核心航空母舰编队面临来自空中、水面、水下等多维空间的打击。面对苏联攻势战略,美国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也有长足发展,但按照1950年代发展模式下研制的雷达、导弹系统已经无法应付大量反舰导弹在同时或在以秒计的极短时间内进行的攻击。美国海军舰船原来的主力防空导弹小猎犬、鞑靼人、黄铜骑士甚至最新标准SM-1型防空导弹均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对于少数、单一方位上来袭的反舰导弹还能招架,但来袭导弹数量和方位稍多,便因照射雷达数目有限而顾此失彼、防不胜防。一旦有突破的导弹飞入末端防御区内,哪怕只有1枚反舰导弹突防成功也势必会使舰队遭到致命的打击。美国海军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无法抗拒苏联海军反舰导弹的主要原因是警戒、照射雷达系统的搜索、测定和跟踪速度太慢;防空导弹的制导方式和发射系统还不够先进;作战系统自动化程度低 。

    研制历程

    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鉴于新的舰对空防御需求,美国海军在1963年11月提出“舰用导弹系统”研究项目,即后来“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前期项目。系统研制要求是具有探测、跟踪和摧毁飞机、导弹和海上目标的能力。但是随着苏联海军潜艇力量的不断增强,新一代苏联核潜艇的航速快、噪音低、作战范围大,且数量众多,来自水下的威胁也在与日俱增。为此美国海军认为必须对“舰用导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提升。1969年12月美国军方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简称:RCA)政府系统部门签定了研究发展合同,并更名为“空中预警-地面综合系统”(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缩写为AEGIS,恰与希腊神话中宙斯(Zeus)等诸神使用的盔甲盾牌是同一个单词,因此便简称为“宙斯盾”系统(AEGIS system)。
    宙斯盾系统主承包商为美国RCA公司的政府系统分部,MK-99照射控制系统、SPG-62照射雷达和SPY-1A型大功率雷达发射机由雷锡恩公司生产。AN/UYK-7计算机为斯佩里公司的尤尼瓦克分部生产。AN/UYK-4标准显示控制台由休斯公司生产。计算机软件由计算机科学公司编制。技术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实验室。此外,还有数百家厂商参加了这项工程。
    1972年3月末,RCA公司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协助下,完成了AN/SPY-1相控阵雷达样机的研制。
    1972年4月,RCA公司与美国海军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宙斯盾”作战系统的设计工作已告结束。
    1973年初,完成了AN/SPY-l相控阵雷达天线的试验。同年10月,完成了AN/SPY-1雷达的陆上试验,测量和分析了相控阵雷达的各种参数,并对显控台、计算机程序、系统间的接口以及数据链等进行了鉴定。
    1974年起,对工程样机EDM-l宙斯盾基本武器系统进行了陆上试验,继地面测试之后,发展完成仅能于单通道、单象限运行操作的宙斯盾系统测试模型,然后在诺顿海峡号试验舰(USS Norton Sound,AVM-1)上进行长达3年的海上试验。
    1975年末,又研制出了EDM-3C工程样机,此样机装有与其它武器系统的接口,从而可形成完整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同时在RCA公司建立了作战系统工程发展站(CSEDS),用来对以“宙斯盾”作战系统为中心而组成的舰载作战系统进行合成和试验,并负责训练首装舰舰员。“宙斯盾”作战系统在测试初期系采用标准SM-1型导弹,成功地拦截了护岛神导弹及其它目标。
    1977年中期,标准SM-2型导弹的原型开始生产,在后来的测试中SM-1与SM-2两种导弹并用,并最终将“宙斯盾”作战系统使用的导弹推进到标准SM-2型 。

    技术特点编辑本段

    系统组成

    “宙斯盾”作战系统是美国海军成功运用系统工程原则,在电子工业、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诸多领域协同发展。全系统具有840部以上独立设备,其中包括19台UYK-7计算机和20台UYK-20计算机,以及22个战术显示器(包括编队指挥官使用的)。系统主要由采用分布式结构的5个子系统组成:
    侧重于作战指挥功能的Mk-1指挥决策系统;
    MK-1宙斯盾显示系统;
    兼有作战指挥和武器控制功能的Mk-1武器控制系统;
    负责全舰的主要探测功能的AN/SPY-1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分系统;
    MK-1操作准备和检测系统 。

    雷达系统

    “宙斯盾”作战系统设计之初美国海军就提出:研制新系统的关键是要设计一部核心雷达,能以足够的精度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多个目标,并可在严重干扰条件下正常工作。在雷西恩公司的努力下,经过近7年研制,终于制造出了世界海军雷达史上第一部四面阵舰载相控阵雷达——AN/SPY-1。它是宙斯盾系统的心脏,是其主要对空/对海探测工具。该雷达是一部多功能雷达,可对空中和海面目标进行自动搜索、检测、跟踪并完成对标准SM-2导弹的中段制导。该雷达的工作频段为E/F波段(波长100毫米),选择这一频段是为了减轻海面镜像反射杂波的干扰,同时提高探测能力和扫描速度。雷达的4面阵天线可提供方位360度、仰角90度的覆盖。SPY-1雷达对高空典型目标(高度3000米以上,雷达截面积为3平方米)的最大探测距离是320千米。但受地球曲率影响,对低空掠海飞行目标只有40千米。
    AN/SPY-1截至2004年10月共有四种型号:AN/SPY-1A、AN/SPY-1B、AN/SPY-1C和AN/SPY-1D。
    AN/SPY-1A装备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CG47至58号舰。
    AN/SPY-1B装备提级舰的CG-59-73号舰。
    AN/SPY-1C是以飞机作载体的超大型预警机项目,因难于实现被取消。
    AN/SPY-1D和D(V)装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DDG-51) 。

    指挥系统

    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美国阿利·伯克驱逐舰垂直发射系统
    AN/SPY-1雷达是宙斯盾系统的探测感知部分,MK-1指挥决策系统是整个宙斯盾系统的核心。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海军战术数据系统以来,情报的传递、处理和显示等都已逐步自动化,但指挥中的判断和决策仍然要由人来承担。美国海军研制宙斯盾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人工干预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减到最小。
    指挥决策系统具有高度自动化能力,可同时接收AN/SPY-1A相控阵雷达、AN/SPS-49对空雷达、AN/SPS-55对海雷达、AN/SPQ-9火控雷达、声纳、电子支援系统、卫星导航、数据链以及其它设备送来的目标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类、识别并进行威胁判断,再根据单舰或协同作战舰艇、飞机的情况,由AN/UYA-4型显控台向武器控制系统传递指令信息,也可以根据指挥决策程序自动传递指令信息。
    指挥决策系统的中枢是4台AN/UYK-7计算机和8个AN/UYA-4显控台,另外有变换装置、RD-281存储器和数据变换辅助控制台等辅助设备。作战原则管理功能是宙斯盾系统的核心,该分系统同时也决定全舰作战战术原则,并作出火力分配以协调、控制整个作战系统运行。由于决策系统采用计算机完成监视、识别和威胁判断,使系统反应时间很短,充分发挥了AN/SPY-1A相控阵雷达全方位探测的优势。该系统可指挥对空、对海和反潜作战,还能指挥协调与友邻舰艇的协同作战 。

    显示系统

    “宙斯盾”作战系统的操控室
    MK-1宙斯盾显示系统是面向指挥官的终端,布置在作战指挥室内。通过用4个(在驱逐舰上装2个)大屏幕显示器、12个自动化战斗状态板、2个双人指挥显控台和2个单人数据输入控制台向本舰和编队指挥官综合显示工作和战术信息,以便于各级指挥官充分利用宙斯盾系统做出指挥决策。整个显示系统分成两个相似的显示组,每组有2个大屏幕显示器、一个双人指挥显示台、一个单人数据输入台和5个自动化战斗状态板。一组供舰上指挥官使用,另一组供舰上的编队指挥官使用。还有2个自动化战斗状态板设在舰桥上。大屏幕显示器的尺寸是107x107厘米,各个大屏幕具有单独的控制,能够同时独立地选定距离标尺、压缩航迹、航迹标记和偏置。自动化战斗状态板能列举多种信息,包括单个航迹的数据、己舰状态、武器清单、战斗力信息、环境数据、航迹一览表、使用原则要点和雷达搜索扇面。
    在宙斯盾系统中,总的决策由MK-1指挥决策系统下达,指挥官的决定通过显示系统进行人机交互,另外一部分作战指挥功能和火控功能则交给了MK-1武器控制系统。其任务是:根据指挥决策系统传来的指令信息和己舰武器状态,实施目标指示、指令发射和导弹制导等功能。为了减轻计算机运算量,系统只直接控制舰空导弹的发射,对其它武器系统,则通过该武器自身的火控系统与本系统对接后再进行控制。比如对舰炮就只给予目标指示,而射击计算和控制是由舰炮自身火控系统完成的。另外对水下目标的射击控制也由专用的计算机配合外挂的MK-116反潜火控系统和电子战系统进行。为了防止出现个别单位超越控制权限射击的情况,除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独立工作外,其余武器的使用必须经过武器控制系统统一控制协调。操作人员借助AN/UYA-4型显控台监视武器控制系统的自动工作状况,必要时进行人工干预。武器控制系统内装有4台AN/UYK-7计算机,初期4台计算机共用一个256K的存贮器,而且运算速度达到了150万次的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属于顶级性能 。
    “宙斯盾”作战系统的核心是一套电脑化的指挥决策与武器管制系统,接收雷达,声呐等侦测系统的资料,经过自动化的讯号处理,目标识别,威胁分析之后,显示在大型显示幕上,将即时的情报资料提供给指挥人员 。

    火控系统

    MK-1武器控制系统还下属一个重要的分系统:MK-99火控分系统,它包括4台AN/UYK-20计算机控制下的4部AN/SPG-62目标照射雷达、MK-79导向器和数据转换装置。该分系统负责按照MK-1武器控制分系统的指令,随同AN/SPY-1雷达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达照射目标,4部照射雷达,通过时间分配开关,能同时为空中的12个以上拦截导弹提供照射波束,以便对已发射的导弹提供末制导。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AN/SPG-62照射雷达。它根据武器控制系统的指令,从相控阵雷达取得数据,为标准SM-2导弹提供目标照射波束,在必要时还可以跟踪目标。MK-99照射控制系统除控制标准导弹外,还可控制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和鱼导弹 。

    作战组成

    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美国阿利·伯克驱逐舰发射导弹
    “宙斯盾”作战系统已经装备美国多型舰艇,以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为例,宙斯盾系统在该舰上的作战室由6大部分组成:编队指挥、本舰指挥、战术信息、对空作战、对海作战和反潜作战。宙斯盾系统内存有100个以上使用原则,它们都装在指挥决策系统的计算机内。每个使用原则都是一条使作战系统对某种特定状态做出反应的指令。使用原则可以由编队指挥官或防空指挥官来选定控制。当从C3I系统的数据链或SPY-1相控阵雷达等信息源获得目标信息后,系统通过数据接口自动输入到检测和决策系统。然后根据作战方式决定对目标的射击方式。宙斯盾系统有四种作战方式:自动专用、自动、半自动和随机。对于输入指挥决策系统的目标信息,只有自动专用方式不需要人工控制,因为当目标速度超过2倍音速时(如以准弹道轨迹由高空突防的反舰导弹或战术弹道导弹),在高低角、方位角上会大幅度变化。靠人工操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威胁判断、目标识别、跟踪、导弹截获、制导等诸多任务。因此在此模式下,只要目标设置符合预定威胁类型,整个探测、拦截过程将全部自动地进行,这种模式用于探测和拦截特别危险的目标如高抛弹道的反舰导弹等。其它三种作战方式中,武器控制系统将目标插入到交战队列,调度发射装置和照射雷达,并计算拦截和预先射击的时间,计算的结果反馈给指挥决策系统,然后由人工干预开始射击。其中,自动和半自动方式的区别在于人工介入的程度,而故障方式则是在系统出现1个或多个子系统,或者是计算机故障时,自动降低全系统性能,使系统能够保持探测目标、发射导弹等保证舰艇安全的功能 。

    工作模式

    “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工作是从AN/SPY-1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开始的。通常,美军航母编队中的E-2C预警机最先发现来袭的飞机或导弹,并通过海军数据分发系统传输给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使其AN/SPY-1A/B雷达波束提前对准导弹来袭方向。
    在由SPY-1雷达独自搜索目标时,4个阵面各自负责110度的扇区,同时向4个象限360度空间内发射几百个很窄的笔状波束,对以本舰为中心的半球空域进行连续扫描。如果其中有一个波束发现目标,雷达计算机便分配更多的波束照射该目标并自动转入跟踪,同时将该目标的诸元送给指挥和决策分系统对目标进行敌我识别和威胁评估,分配拦截武器,把判断结果和分配武器反击的指令送到武器控制系统。然后,武器控制系统根据从SPY-l雷达获得的跟踪数据计算火控参数,自动指定导弹发射装置和准备要发射的标准2导弹。导弹发射后,武器控制系统自动指定下一枚导弹准备再次发射。在导弹飞行前段,采用惯性导航,导弹按照武器控制分系统控制AN/SPY-1A雷达向导弹发送中段修正指令,并向指挥决策系统报告。进入末段弹上半主动雷达寻的导引头工作最佳范围后,通过MK-99照射控制系统控制SPG-62照射雷达在恰当的时候随动于SPY-1雷达对目标的跟踪波束,然后计算机按照程序计算由相控阵雷达交班给照射雷达的时机,在恰当的时候交给它照射目标,为导弹提供照射波。导弹寻的头根据火控分系统照射器提供的目标反射波束自动寻的。由于宙斯盾系统的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和导弹,减少了照射雷达对每个目标的照射时间。通过计算机调度照射时间,可使1部照射雷达先后引导几枚导弹攻击不同的目标,照射制导雷达只需在距离目标的最后25-30公里对导弹制导。大大减轻了制导雷达的压力,提高了系统抗饱和攻击的能力。引炸后,AN/SPY-1A雷达进行杀伤效果判断,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拦截。该雷达采用边跟踪边扫描方式工作,始终对全空域扫描以发现新目标。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不断监视着全系统的运转情况,一旦发现故障,立即采取措施,以确保作战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衍生系统编辑本段

    “宙斯盾”作战系统已是当前世界上领先的防空系统,但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美国海军一直在对其进行改进。
    “宙斯盾”作战系统系列形成过程就是美国海军宙斯盾作战系统基本结构不断改进或升级,使之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系统的升级首先体现在相控阵雷达上,最早的SPY-1A雷达装备了首批1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CG47)。从“普林斯顿”号(CG58)开始装舰的SPY-1B雷达进行了多处升级。其次是武器系统的升级,还有计算机和作战程序等软件方面的改进。从首批没有装备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4艘(CG47至CG51)到最末1艘,27艘提级巡洋舰的配置从基线0/1一直升级到“休斯敦”号(CG66)和“维克斯堡”号(CG69)采用的基线6.1(这2艘巡洋舰正在用来试验美国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CEC) 。

    基线-1

    “宙斯盾”作战系统最初装备的是基线-0型和基线-1型。0型基本结构是宙斯盾的原始基本结构,包括AN/SPY-1A雷达、倾斜式MK-26导弹发射系统、拉姆普斯MKI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和AN/SQS-53A声纳等设备。该型系统配置于1983年服役的提康德罗加级CG47和CG48两舰。在对0型基本结构略加改进后基线-1型问世,其主要改进了拉姆普斯MKIII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该基型已配置在CG49至CG51等3艘提级舰。CG47和CG48两舰的0型后来也改进到基线-1型 。

    基线-2

    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问世后,美国海军又研制了“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2型。2型配属CG52至CG58的7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最重要的改进是将原来倾斜发射的MK-26装置升级为垂直发射的MK-41系统,并配置战巡航导弹。另外一项大的改进是将加装新的AN/SQQ-89反潜战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数据融合,将改进后的SQS-53B声纳获得的数据与拉姆普斯MKIII及C3I系统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得出最精确的目标属性、诸元等,使反潜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

    基线-3

    自1989年2月开始服役的CG59至CG64的6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3型。它的最大改进是换装AN/SPY-1B相控阵雷达、AN/UYQ-21显示器和CDR作战通信机等装备。AN/SPY-1B雷达在A型基础上进行了大改,采用了新的天线配置方式,使天线旁瓣更低,相应的抗阻塞式干扰能力得到增强。改进了信号处理器,并换用新的发射管,提高了功率,使探测距离和跟踪干扰环境下低飞的小雷达截面导弹的能力大为提高。3型改进期间正是美国微电子产业和存储芯片技术发生飞跃性发展的时期,在B型上首次采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在机柜、组合的体积不变情况下增加了系统存储芯片数量和运算存储器的数量,可以有更充足的空间来存放指令、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其计算机程序由0型的82万行增加到120万行以上 。

    基线-4

    “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4型在CG65至CG73等9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DDG51至DDG56等6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配属。主要将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的AN/SPY-1A雷达升级到B(V)型。另外为了在排水量稍小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安装该雷达,又设计将4个阵面均安装在一个甲板室上的D型。为了代替早期的AN/UYK-7计算机,设计了将程序增加到400万行的AN/UYK-43/44计算机。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加装了C&DMK2通信和数据设备,为阿利·伯克级加装了ADSMK2高级数据系统。另外,将AN/SQS-53声纳升级到C型,将发射/接收系统的模拟设备全部换成数字式的,增强了主动探测模式的性能、多目标跟踪能力,并首次具备了主/被动模式同时工作能力。从0型发展到4型后,宙斯盾系统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作战系统865个部件中,更换了429个,部件数从865个增加到924个。基线-4型比基线-1型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

    基线-5

    “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5型主要配置DDG57至DDG78等22艘伯克级驱逐舰。5型最主要改进是导弹,标准SM-2BlockIV增程舰空导弹于1995年定型,射程增加到150公里,且提高了对掠海飞行目标的拦截能力,基型5首次采用该系统。此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海军C3I系统得到长足发展,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16号数据链(Link16)投入运用,为了提高宙斯盾舰的综合通信、导航和敌我识别能力,美国海军在6型中将16号数据链嵌入系统的同时,也迅速将16号数据链加装到DDG72以后的伯克级驱逐舰上,成为5型的另一个重要改进。由于美国商用电脑产业的快速发展,彩色液晶显示器变得不再昂贵,5型也顺应潮流地用具有很强战术图示能力的彩色图形显示器取代了以往各型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

    基线-6

    “宙斯盾”作战系统不断发展的同时,其舰载平台也在进行改进。2000年8月19日,美国海军采用了多功能直升机机库、新的作战系统软件和其它改进设计的第1艘阿利·伯克Flight2A级驱逐舰“奥斯卡·奥斯汀”号服役。这使得美国海军大幅度扩充宙斯盾舰队数量和战斗力的计划向前迈出了决定性一步。为了配合阿利·伯克IIA驱逐舰的改进,“宙斯盾”作战系统也同时升级到基线-6。为了配合美国海军“从海上来”作战理论,伯克I级上的AN/SPY-1D雷达进行了“适应近海作战”改进,定型为D(V)雷达,加强了对沿海具有复杂背景杂波掩护下目标的探测能力。在伯克IIA上还装备了改进型海麻雀导弹(ESSM),该系统的海麻雀RIM-7P型的导弹尺寸缩小,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在一个发射单元内装载4枚,大大增加了装载数量和近程反导火力。因此它也成为基线-6型的一个主要改进之处。此外基线-6型还利用商用局域网互连技术的成果,在舰内广泛设置局域网络系统,并对武器、电子、水声、雷达等不同类型的局基线-域网进行最佳化综合,提高网内通信能力和处理能力。经过上述改进后,自DDG79以后的伯克IIA级舰的作战系统反高速、低空机动目标的总体性能大大增强 。

    基线-7

    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美国阿利·伯克驱逐舰
    在发展“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6的时候,美国海军提出了“协同交战”(也称“传感器联网”,CEC)概念,该系统旨在允许各作战单位间共享基本传感器、决策和作战数据,使多个装备CEC的水面舰艇和飞机成为一个分布式的防空系统。该系统能把某一艘舰或飞机获得的目标诸元实时传送给整个部队。由于“宙斯盾”作战系统在美国海军中的地位甚高,作用甚大,因此CEC计划提出后马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设想:用宙斯盾系统根据CEC系统提供的信息,在己舰传感器尚没有获得任何目标信息的情况下靠CEC系统的目标综合航迹指示,先行发射防空导弹,然后再等待新的目标诸元到来,此后再进行修正。或者,宙斯盾系统可以通过CEC系统在远距离上控制另一艘舰艇上的标准SM-2导弹发射,然后对其进行中继制导、末端引导,或者在末引导时交班给发射舰的照射雷达。这种协同方式具有很强的作战灵活性,使老旧舰艇也能够分享宙斯盾系统的功能,尤其有利于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拦截高速掠海反舰导弹、准弹道式轨迹的反舰导弹这两类高度危险的目标,另外对于提高反战术弹道导弹的杀伤区远界也有相当帮助。
    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美国海军首次在地中海进行了试验。随后1996年9月装备CEC系统的宙斯盾巡洋舰安齐奥号和圣哈辛托号进行了第2次试验。为了取得进一步验证,休城号和维克斯堡号进行了CEC改进,将原来的基线-4提升到基线-6.1。
    虽然基线-6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性能,但是美国海军还是不满足,他们继续开发出“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7型以配属后继生产的伯克IIA级驱逐舰。该型主要改进包括加装改进型战斧导弹、用更换升级迅速、便捷的商用流行计算机来取代按照美国海军标准设计的AN/UYK-43计算机,这样既可以快速换代,还能够节省大量定制、维护早已停产的元器件所费的资金。
    另外“宙斯盾”作战系统基线-7型提高了拦截战区弹道导弹的能力,并将进一步融合CEC系统。上述改进保证“宙斯盾”作战系统在21世纪里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服役动态编辑本段

    装舰服役

    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美国阿利·伯克驱逐舰
    “宙斯盾”作战系统最初计划首装加利福尼亚级巡洋舰,并装备专门为之研制的改进型弗吉尼亚级巡洋舰。但由于加利福尼亚级仅2艘,巨资改装投入与战斗效果提高不匹配,而新建核动力的弗吉尼亚Ⅱ级更是耗资不斐,在越战后限制军费的呼声中,以“宙斯盾”作战系统装备核动力巡洋舰的计划破产。
    经过一番争论后,最后决定在已经成型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基础上兴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并于1983年首装该舰,并全部装备了27艘该级舰 。

    竞标航母

    2001年1月,诺斯罗普·格鲁门纽波特纽斯分公司获得了设计并制造第10艘,也是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CVN77)的合同,价值38亿美元。它是向CVN(X)级过渡的最后一艘传统布局航母。该舰计划从2008年起替代“小鹰”号航母(CV63)服役,最初,该舰准备将新一代“宙斯盾”作战系统的SPY-3雷达作为舰船一体化作战系统(IWS)的一部分。
    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全面负责该航空母舰的雷达及电子设备的研发、采办和集成工作,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海上电子监视系统公司作为子承包商负责作战系统的一体化工作。按计划CVN77要共享DD-21驱逐舰项目的研发成果,采用SPY-3多功能雷达(MFR)和相关的立体搜索雷达(VSR),将平面天线嵌入全新设计的舰桥上层建筑而不用旋转天线。然而,DD-21项目的搁置耽搁了CVN77项目,使其不能按计划获得新的雷达。美国海军在考虑是等待“宙斯盾”作战系统最新型的SPY-3雷达问世,或继续沿用SPS-49和SPS48E雷达,还是使用技术风险小的SPY-1E雷达。最可能的选择是SPY-1E,将是“宙斯盾”作战系统在航空母舰上的首次运用 。

    发展规划

    “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研制从1969年立项算起,前后共花了30年时间,已经耗费500亿美元。每艘宙斯盾舰价格为7.5-10亿美元。作为美国海军在系统工程领域的典型案例,宙斯盾系统已经为各界认可,甚至连新一代的航空母舰都要装备它。按照美国海军作战司令部办公室(OPNAV)的水面战需求计划,在新一代“由海向陆”作战思想指导下,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将越来越多的面临对陆攻击和沿海作战任务,包括反水雷、及区域和全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等。
    美国海军作为蓝水海军的远洋防空任务已大为减弱,为适应各种沿海战争的需要,新开发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必须集中力量对付掠海反舰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设法增强舰队协同作战能力并实施宽战区弹道导弹防御。为了对付2000年以后来自外层空间的远程战略弹道的威胁,美国海军已着手作进一步的开发和改进,其中包括研制新型拦截导弹和对AN/SPY-1雷达作扩大防区的进一步改进,为此,当目标再入大气层时应能识别再入弹头与弹片。在CEC系统的帮助下,新型宙斯盾系统还将能向联合部队指挥部提供战区级的可靠反导防御能力,这一系统预计在2005年以后装备部队。
    由于世界民用技术和军用技术之间界限不断模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商用流行产品对宙斯盾系统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嵌入式超级计算机、光纤设备、先进的控制系统、新型有源阵列雷达以及先进的信号处理设备等纷纷实用化,将使宙斯盾系统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加上宙斯盾系统计划的国际化趋向日益加强,除美国外又有6个国家和地区将采购MK-41垂直发射分系统,这些国际市场上愈来愈多的采购需求都大大刺激了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发展。因此,宙斯盾系统在美国海军中将继续发展、不断改进,在国际海军界内将不断扩散,装备越来越多的型号的新型舰艇 。

    总体评价编辑本段

    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美国阿利·伯克驱逐舰
    “宙斯盾”作战系统是一个以防空为主的全舰武器作战系统,它把全舰的对空、对海和反潜作战在探测、跟踪、指挥和火控功能有机地综合,使其成为世界上反应快、性能突出的自动化综合武器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可组成远、中、近相互衔接的防御圈,以不同射程的武器有效拦截飞机和反舰导弹;
    2、系统反应时间短,主雷达从搜索方式转为跟踪方式仅需50微秒;
    3、能同时有效地自动或半自动定位、识别、跟踪和拦截从不同方向和高度来袭的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密集目标,具有抗饱和攻击能力;
    4、系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气象杂波、海浪杂波以及电子干扰环境下,能可靠地工作;
    5、使用多种电子战手段,能在严重的电子干扰、海面镜像杂波和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6、设有专门检测和监视系统,以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在无后勤保障情况下在40~60天的海上使用期间,系统性能可靠;大修周期4年;
    7、设有数据链,使系统扩大信息来源,并为所在的编队提供信息 。《国际展望》评
    “宙斯盾”作战系统,是美国历史上成功的海军武器系统计划之一,也是成功的舰载区域防御武器系统。
    “宙斯盾”作战系统是美国海军的利器,世界各国都仔细研究美国在整个宙斯盾系统研制、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以便为各自的海军研制舰载区域武器系统 。《国际展望》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特鲁安级巡洋舰    下一篇 S-70直升机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