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战列舰   
[0] 评论[0] 编辑
大和级战列舰(英文:Yamato-class battleship ),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最大一型战列舰。
该级战列舰首次采用球鼻艏舰艏设计、全舰装甲防护厚重、装备9门460毫米巨型主炮和156门155毫米副炮、由总功率高达15万马力的4台蒸汽轮机驱动、配有光电和雷达探测系统、总排水量达73000吨,是世界上战列舰有史以来最大型的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原计划建造四艘,实际建成了两艘。日本于1934年开始设计该级战列舰,1937年11月4日该级首舰大和号战列舰开工,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0月出海试航,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舰正式服役,1945年4月7日大和号舰被美国海军舰载机击沉 。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号战列舰于1938年3月29日开工,1940年11月1日下水,1942年8月5日服役,1944年10月24日被美国海军舰载机击沉 。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称:大和级战列舰
  • 英文名称:Yamato Class Battleship
  • 前型/级:金刚代舰
  • 次型/级:超大和级战列舰
  • 研制时间:1934~1941年
  • 服役时间:1941年
  • 定型时间:1938年
  • 国    家:日本
  • 长    度:263米
  • 宽    度:38.9米
  • 吃    水:10.86米
  • 标准配水量:64000吨
  • 满载排水量:72810吨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1934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等国来说已形同虚
    凡尔赛条约历史文件 凡尔赛条约历史文件
    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条约意味的20年和平,也终于要到期。在人类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战败国卷土重来。当法西斯和帝国主义兴起的时候,英国在、美国等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博弈。所以,德国的复兴,日本的崛起,愈加明显。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 。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极力争取扩大自己的海军力量,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退出裁军会议 。1936年6月日本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

    建造过程

    大和号战列舰(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是第二
    大和级战列舰首舰大和号海试 大和级战列舰首舰大和号海试
    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1934年10月,日本开始了这项惊人的设计,就像日本赋予它民族之名一样,日本竭尽全力将日本最好的技术应用于大和。无论是海军史还是船舶史,大和都拥有一席之地。大和舰建造过程中的计划的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实际建成是的排水量则为650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 。其中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1937年11月,在侵华战争爆发的四个月后,日本开始了大和的建造,铺设了第一根龙骨 。
    大和号(やまと)以古国名,即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命名,并且有象征“日本民族”的意义。大和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大和(计划名A140F6)"在1937年11月4日,于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开工。为建造大和扩建了干船坞。而吴市海军造船厂附近更是防守严密,所有能够俯视船坞的地方都建起围墙,附近的山头则由宪兵把守。船坞的上方有一半盖起了顶棚,四周则用干棕榈的树叶掩盖 。造船厂本身亦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仅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坞注水而已。由于保持机密,下水典礼并没有向外公布。1941年10月,大和号开始试航,到了12月7日,就是珍珠港事件爆发的那一天,大和试航结束。同年12月16日服役。大和号的建造,日本煞费苦心,历时4年完成。大和号身上的每一处都浓缩着日本30年来对海军舰艇制造的研究 。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03舰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4艘大
    大和级战列舰布置示意图 大和级战列舰布置示意图
    和级战列舰。一号舰“大和”号(Yamato),1937年11月4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 。二号舰“武藏”号(Musashi)1938年3月29日在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开工 。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准确情报(美国于1938年就隐约知道了日本新建战列舰的企图,但直到1942年才首次拍摄到大和舰的照片。据当时测算,大和舰排水量约6万吨,远远超过此前估计)。当时一般日本国民几乎不知道日本建造了如此强大的战舰。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110号舰)“信浓”号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建造,1940年5月4日开工,1941年12月暂停,于1942年在建造中建成一半时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厚装甲的航空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大和级战舰的命名有一种说法,即以日本首都所在地的古国名命名,日本旧时首都为奈良,属于大和国;当时首都为东京,属于武藏国,预备首都松代,属于信浓国 。

    技术特点编辑本段

    总体舰型

    大和级战列舰开创性的采用了球鼻艏,且在球鼻艏里加装上了
    大和级战列舰3D模拟图 大和级战列舰3D模拟图
    听音器;大和级使用了舰首半圆形前斜,这是以往军舰上未出现过的,很多在英美还处于试验阶段,足可看出日本在造船领域的先进。在设计上,日本经过大量试验和测试数据,采用了技术成熟的蒸汽轮机,使庞大的大和可以达到30节的航速,日本一改自己以往的战列舰桥建筑的异常高大复杂,容易被识别发现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优化了舰桥采用了二重筒状结构,减少对外开口使整个舰桥指挥部的结构更加紧密,减少了火炮冲击波的影响,并且依照战列舰的烟囱薄弱的特点,采用了单烟囱及加大烟囱倾斜角度,并且加固了烟囱前装甲,既提高了烟囱的防护能力,又使烟囱不阻挡观测视野;为了提高大和的机动能力,大和采取了先进的转向舵,分为主舵和副舵,距离15米,大大提高了大和的转向能力;大和的前甲板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位呈曲线状,船身较宽,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大和上的改进,很多都被大型军舰、航母沿用 。
    该级舰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1,为主炮
    大和级战列舰舰体结构剖面图 大和级战列舰舰体结构剖面图
    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 由于主机功率并不高,所以日本专家当年为了提高动力的利用效率,设计了40种船模进行论证,最终确定的是球鼻型船艏。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效能更明显。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
    大和级舰艉水线以上高6.4米,与高达8.6米的舯部舷墙相比(水线以上),其舰艉低陷下去一块。由此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另外在舰艉两舷侧还有安放舰载小艇的隧道状艇库。
    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 。

    动力系统

    大和级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
    大和号战列舰前主炮舾装 大和号战列舰前主炮舾装
    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是正如前所述,由于球鼻型舰首的缘故,该舰阻力小,因而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27节航速。
    大和舰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

    主炮系统

    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
    大和级战列舰武藏号舰460毫米主炮炮塔剖视图 大和级战列舰武藏号舰460毫米主炮炮塔剖视图
    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
    1920年日本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在高膛压条件下,炮管很难支持,而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日本经过多次模拟实验与讨论,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三联装9门主炮方案,并且选用前二后一的布局,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
    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未计算弹药时的重量),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弹机械化。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为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460公斤,装有330公斤高爆炸药,发射后可在空中飞行90秒,最大射程42公里。在20到30千米距离上可以打穿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如此巨大的主炮,即便炮塔沉重,后坐力也相当惊人,9门主炮按一舷齐射,后坐力竟让达到了8000吨。为了解决后坐力的问题,日本人绞尽脑汁,开始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后为了加强防空力量在每个炮塔上加设了2门三联装25mm防空机枪)。大和级舰炮的优异性还在射速上,这是改变了设计方式的结果,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舰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炮的发射时间比两边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大和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分别执行对同等战列舰和大型舰船及航母、对空、对地和小型舰艇的攻击。对空炮弹即三式对空弹,大和级的主炮的仰角射界可以达到45度。日本强加给大和主炮的对空能力和一系列对防空的加强,是因为日本已经认识到到了航空母舰的威力和海军航空兵的作用,所以大和的460主炮,也装备着罕见的对空炮弹,不过技术上的硬伤显而易见。,大和级的主炮对空时使用的三式对空炮弹需要再发射前调节延迟引信来控制炮弹在空中的爆炸时间,从而取得打击敌方飞机的效果。而且在大和沉没的冲绳岛战役当中,这种主炮确确实实应用了 !但三式防空弹并不是破片式战斗部,它爆炸后主要的功能仅仅是燃烧。日本人居然在炮弹内部添加了硫酸钡、硝酸铜等各种发色剂!这样,三式烧霰弹彻底变成了经常在美攻击机群中绽放的大礼花弹。而且,三式烧霰弹没有先进的近炸引信,仅能依靠难以掌握的定时引信控制起爆时间。据美军舰载机飞行员回忆,武藏号发射的所有三式弹都在机群后方相当远的距离爆炸,而且,爆炸效果绚丽无比,五光十色,好不壮观。大和号沉没之前,发射了27发三式烧霰弹,没有一架美军飞机被击落 。

    副炮高炮

    大和级战列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巡洋舰改装时
    大和级战列舰155毫米副炮3D模拟图 大和级战列舰155毫米副炮3D模拟图
    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联装3门)。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该级舰还装备155mm炮156门(3联装45座、单装21座),13.2mm机4挺(双联装2座)。大和级的舰桥旁边围满了密密麻麻的各型舰炮,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发怒的刺猬。此外,大和还配有3种鱼雷,舰载机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七架 。
    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次一口径的防空火炮是127毫米口径的“八九式四十倍径五英寸炮”。127毫米炮装的同样是四式烧霰弹,和三式相比不过是口径小了些。每发射炮弹之前,炮手都要目视飞机的大致距离,根据炮弹的飞行速度估算引信的起爆时间,调节引信然后发射炮弹——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实战效果可想而知。相比之下,美国战列舰装备的127毫米高炮装备了最新型的VT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内部装有非常简易的无线电收发器,当感受到弹头附近反射信号开始减弱时即开始工作,瞬间起爆。这样,无需繁杂的计算步骤,直接将炮弹瞄准日机开火即可,破片战斗部的杀伤力也非常惊人。在马里亚纳海战中,仅一艘美军战列舰就击落了9架日机。
    大和级舰上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是日本在1935年仿制法国的
    大和级战列舰上装备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 大和级战列舰上装备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
    设计并加以改进研制的一种小口径高射炮。该炮使用15发弹匣供弹,三联装时的最高射速能够达到每分钟220发。和日本海军的大口径礼花弹相比,25毫米炮转动惯量小,射速快,炮弹杀伤采用直接碰撞方式,比不成器的礼花有效的多。事实也证明,大多数带伤的、折损的美军飞机都是这种武器下的黑手。该炮虽然能够打到美机,但是25毫米炮弹的杀伤力和侵彻力明显不够,大多数时候美机“伤而不死”。这也是造成大和号的最后战果“大量美机被击伤”的原因之一了。另外一个值得说道的地方是,这种机炮居然使用15发弹匣供弹,每打出15发,就要停止射击,取下弹匣,换上新的弹匣,而延误战机!
    与美国先进战列舰相比,武器本身的差距是一方面,武器系统的差距则更是巨大的。在1944-1945年,美国战列舰已经普遍装备了依靠雷达导引的自动射击系统,雷达在显示屏上标定出敌机射击诸元,每门高射炮都装备了能够统一转动的电动机构,指挥人员可以在舰桥内根据雷达信息控制所有的高炮向同一方向射击。相比之下,大和级的“13型对空电探(雷达)”仅能使操作者根据示波器的尖波揣测来袭敌机的方位和大致数量。火炮本身大部为人力手摇驱动,靠在上层建筑设立大量的目视观测所来观察敌机的方位,通信采用口头相传的形式。在实战中一片炮声的情况下,观察员叫破了喉咙也不大可
    大和号战列舰 大和号战列舰
    能让炮手听见自己的指令。因此,装备152门25毫米机炮、24门127毫米高炮的大和号战列舰与美机鏖战2小时,未能击落一架,足见其作战效能的低下 。
    战后的评价认为只有大和级舰上的96式高炮射速和精度尚可,但是单发威力和火力密度欠佳。在大和战沉时,共有57架美机被击中,其中大部分是96式的战果,但是其中只有10架被击落 。
    大和级主炮的火控系统包括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
    大和级2号舰武藏号舰岛 大和级2号舰武藏号舰岛
    测距仪、98式射击仪、98式方位瞄准仪和机械式弹道解算机等。其中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炮光学测距仪,由日本光学会社(也就是尼康公司)于1935年开发。大和舰一共配备了4台这样的测距仪,舰桥最顶端的射击指挥所和主炮观察所里有一台,三个主炮塔上各有一台,均有防护钢板保护。93式测距仪的外筒外径600mm,防热、耐爆风,内有三组测距装置,基线长15720mm,测距范围5000~5万米,配有3名测距手和回旋操作员、俯仰操作员。
    九八式方位盘安装于射击指挥所内,为高约2.4米、直径为0.6米的圆筒形光学设备,工作原理类似潜望镜,但结构复杂的多。
    大和级的副炮配备有8米基线测距仪等光学瞄准设备,89式127毫米和96式25毫米高炮则有4.5米测距仪、2.5米测距仪和94式高射指挥仪等火控设备 。
    大和级战列舰在建成时没有装备雷达,后来先后装备了3种雷达。
    21号对空雷达,1943年9月被安装在大和舰舰桥顶端的15米主炮测距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测120公里处的机群,70公里处的的单机。角度误差大。
    22号对海雷达,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探测战列舰35公里(距离误差±700米),对巡洋舰20公里,对驱逐舰17公里,角度误差±5度。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舰桥两侧。
    13号对空雷达,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距离误差±2-3公里,角度误差±10度。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除了上述3款雷达以外,大和舰还装备有一种雷达波接收器,可接受300公里以外目标发出的雷达波。
    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舰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大和舰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前者最大速度3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740公里,装有3挺7.7毫米机枪。后者最大速度375公里,最大航程2080公里,装有1挺7.7毫米机枪。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

    防护装甲

    大和级作为战列舰中的老大,不仅仅拥有出色的攻击
    大和级战列舰94式460毫米主炮结构剖视图 大和级战列舰94式460毫米主炮结构剖视图
    力,还装备着最厚的装甲带,作为一艘标准的战列舰,其防护性能堪比教科书,按照设计要求,即该舰的装甲可以承受该舰自己的攻击,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大和绝对符合这个要求。该舰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装甲带经过严格设计与处理,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是战列舰中最大的,大和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大大提高了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大和防护系统并没有明显的特点,只是对指挥塔、炮塔及主机和弹药库的装甲进行了进一步的加护;并且迫于航空力量的压力和对远程炮战中极易出现的大角度落弹情况,大和号对几乎所有的重要部分上甲板进行了较大加强。为了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向弹药库的通道。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也只是加强了弹药库的防护。为了防水雷和鱼雷攻击,大和的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大和号应对鱼雷攻击的能力相较于其他战列舰要强好多,但是大和号的船体防鱼雷设计并不科学,这也是造成大和号沉没的巨大原因 。

    性能数据编辑本段

    大和级战列舰参考数据:
    舰体参数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
    64000吨
    试航排水量
    69100吨
    满载排水量
    72808吨
    舰体尺寸
    舰长
    263米
    水线长
    256米
    垂线长
    244米
    水线宽
    36.9米
    舰宽
    38.9米
    型深
    18.915米
    平均吃水(满载)
    10.86米
    平均吃水(试航)
    10.4米
    动力系统
    动力装置
    动力
    12台重油专烧锅炉,4台蒸汽轮机
    传动
    4轴
    功率
    主机输出功率153000马力(倒车45000马力)
    航速
    27节
    推重比
    2.1马力/吨
    续航
    7200海里/16节
    储油量
    储油量6400吨
    装甲防护
    装甲
    总重22895吨
    主装甲带
    中甲板以下
    410mm(硬化层135mm)
    外倾角
    20°
    甲板
    上甲板
    35~55mm
    中甲板
    200mm
    炮塔
    650mm
    侧面
    250mm
    270mm
    炮座
    560mm
    250mm
    弹药舱壁
    270mm
    50~80mm
    倾角
    25°
    机舱、锅炉舱
    200mm
    到舰底
    75~90mm
    倾角
    14°
    武器系统
    装备
    数量
    配置
    460mm主炮
    9门/45倍口径
    3联装3座
    155mm炮
    6门
    3联装2座(改装中拆除了两座)
    127mm炮
    24门
    双联装12座(改装中增加了6座)
    25mm炮
    156门
    3联装45座、单装21座
    13.2mm机枪
    4挺
    双联装2座
    辅助系统
    弹射器
    两座一式二号11型弹射器
    舰载机
    7架(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
    2415人 (1945年为2767人 )

    本级各舰编辑本段

    本级舰

    大和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实际建成2艘,各舰概况如下:
    舰名
    开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备注
    大和号
    Yamato
    1937年11月4日
    1940年8月8日
    1941年12月16日
    1945年4月7日战沉
    武藏号
    Musashi
    1938年3月29日
    1940年11月1日
    1942年8月5日
    1944年10月24日战沉
    信浓号
    1940年5月4日
    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
    111
    1940年11月
    1942年3月停工

    大和号

    海试中的大和号战列舰 海试中的大和号战列舰
    服役情况
    1942年2月12日大和成为联合舰队旗舰。一部分的航空母舰战队官佐在开战后5个月因大和仍然没有出击而说「不是联合舰队,是大和旅馆」。6月中途岛海战,大和在远离航空母舰部队的后方跟进,而没有直接参与海战。
    1942年8月17日大和出航特鲁克岛支援所罗门群岛方面的战事。1943年2月11日旗舰的任务被改良了司令部设施的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取代。1943年5月8日返回日本本土,在吴增强了防空火力后,8月16日返回特鲁克岛。虽然所罗门群岛的战事不利,但是武藏、大和依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事,只是不断往返日本与特鲁克,批评“大和旅馆”的声音不断加强。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在特鲁克岛以西180海里被美军潜艇魟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3号炮塔下的右舷。尽管只是令舰身小部分受损,但由于爆炸的冲击将船舷下端部分钢板推入舰体内,而支持装甲板的支撑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隔墙,机械室及火药库进水。如此只是敌弹命中的冲击就能令舰体水密舱进水是危险且致命的缺陷,大和在修理时进行修补,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的纵壁。大和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强化了对空火力。
    锡布延海海战 大和号第一炮塔中弹 锡布延海海战 大和号第一炮塔中弹
    1944年6月15日,大和参与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日本海军首次将战列舰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作战,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并没有特别活跃的表现。
    1944年10月22日,大和编入第二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25日萨马岛海战中使用主炮共发射了104发炮弹。在回程前前甲板共被美军轰炸机命中了4颗炸弹,但对后续的战斗没有特别影响。直接击中炮塔的炸弹,只令炮塔上的涂漆剥落(根据第二炮塔长奥田特务少佐的手记中记述,炸弹命中后的冲击令第二炮塔的人员大半因脑震荡而倒下)。入坞修理损伤时再次强化了防空火力。
    战沉倾覆
    1945年4月6日,大和作为第二舰队旗舰,从山口县德山湾海向冲
    大和号战列舰在“天一作战”中被美军机轰炸 大和号战列舰在“天一作战”中被美军机轰炸
    绳方向出击。执行自杀式特攻的命令。12时30分在鹿儿岛县坊之岬海90海里遭到美军舰载机轰炸,到14时17分,共受到美军386架飞机多波次的攻击。主要的损害情况如下:
    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击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 。
    12时38分又被2枚中型炸弹击中,后部射撃指挥所、2号副炮、对空雷达损坏。
    12时40分,美机第一颗炸弹坠落到“大和”甲板上,12时50分左右,巨舰首次被鱼雷击中。在这之后的短暂时间里,10余枚炸弹以及15枚鱼雷直接命中“大和”。巨舰挨打暂且另当别论,单就能够经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而言,足以证明“大和”不愧为坚韧无比的战舰。然而,再坚固的战舰也经受不住连续数小时的狂轰滥炸。美机的轰炸持续不断地进行了3小时之久,“大和”终于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 情形万分危急,可是参谋们坚持待在舰桥,决心与舰共存亡 。
    12时45分左舷前部被1枚鱼雷命中。13时37分左舷中央部被3枚鱼雷命中。13时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鱼雷命中。14时被3枚中型炸弹命中。14时07分右舷中央部被1枚鱼雷命中。14时12分左舷中部、后部各命中1枚鱼雷。右舷主机只能提供12节的速度。这时左舷倾斜6度。14时17分左
    大和号发生殉爆产生的蘑菇云达数百米高 大和号发生殉爆产生的蘑菇云达数百米高
    舷中部被鱼雷1命中。14时20分,左舷倾斜已增至20度,复原倾斜已经不可能。全员上甲板命令发出。美军采用摧毁一侧舷的对空装备后,再使用鱼雷集中攻击该舷的方法,射向大和的鱼雷除一枚外,全都集中左舷,令其丧失复原性及操控性。后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坏,令注排水十分困难。由于舰只已不能操控,美军的鱼雷更容易击中大和。舰长被迫下达“全员上甲板”弃舰命令。下达3分钟后舰身已大倾斜且露出红色的舰腹。
    14时23分,大和舰第3主炮塔弹药库发生大爆炸,战舰顷刻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76人获救,其余全部阵亡。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即长崎县男女群岛女岛南方176公里,水深345米的地方。当时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云,远至鹿儿岛亦能看到。
    历任舰长
    宫里秀德(大佐):1941年9月5日~(舣装委员长)
    日本大和号战列舰两视线图 日本大和号战列舰两视线图
    高柳仪八(大佐):1941年11月1日~
    松田千秋(大佐):1942年12月17日~
    大野竹二(大佐):1943年9月7日~
    森下信卫(大佐):1944年1月25日~
    有贺幸作(大佐):1944年11月25日~1945年4月7日

    武藏号

    “武藏(Musashi)”号战列舰是日本帝国
    从文莱出航时的武藏号 从文莱出航时的武藏号
    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成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 。武藏号(むさし)以日本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的武藏国命名。武藏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于1938年3月29日开工,建造地在三菱长崎船厂,1940年11月1日下水,武藏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1942年8月5日竣工。性能数据与“大和”号相同。
    1943年2月11日,武藏曾一度接替入坞修理的姊妹舰大和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
    1943年5月17日,运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遗体返回日本。
    1944年3月29日,武藏由帕劳出港时遭到美国潜艇的伏击,一枚鱼雷击中水线以下舰艏,造成大量进水(3000吨)。4月3日返回吴港修复损伤。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强化了对空火力。1944年6月,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8月,猪口敏平成为了“武藏”号舰长,由于他对战列舰炮术的精通在日本海军内部被誉为“炮术之神”。
    战沉倾覆
    1944年10月,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大和、
    锡布延海海战 武藏号遭到美军飞机攻击 锡布延海海战 武藏号遭到美军飞机攻击
    武藏在内的第2舰队从婆罗洲北部的斯里巴加湾出发,企图攻击位于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1944年10月24日进入菲律宾锡布延海,10时30分遭到美军航空母舰飞机攻击。武藏成为美军飞机主要攻击目标之一。武藏被第一枚鱼雷命中时,相当于400公斤TNT的爆炸虽然对可承受500公斤TNT打击的舰体所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但爆炸产生的震动却造成主炮方位盘出现故障(瞄准装置的失灵使武藏主炮无法齐射,其舰长猪口敏平与舰同沉前留下遗书中都不忘要求改进主炮方位盘)。第二轮空袭时武藏的炮术长请求舰长猪口敏平允许主炮发射对空的三式弹,但是舰长因担心三式弹对炮膛磨损大予以拒绝,一旦使用后续作战时很难保证射击精度。12时左右第二轮空袭中武藏被3枚鱼雷命中左舷,造成舰体左倾,舰首下沉,为保持舰体平衡向另侧舷部分舱室注水,2枚炸弹命中左舷,大火蔓延机舱受损只能以三轴推进,航速尚能保持22节,由于舰体破损增大了阻力,武藏还是渐渐脱离了编队。13时19分,第三轮空袭中,武藏左、右舷分别被2枚、3枚鱼雷击中,造成防御隔壁破坏,大量进水。另有4枚炸弹命中。三轮空袭之后,武藏向左倾斜10度,脱离编队落后了很远。15时孤立的武藏成为空袭的重点,接二连三地被11枚鱼雷、10颗炸弹命中。15时30分武藏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武藏总共被19条鱼雷和17颗航空炸弹击中。19时15分,由于倾斜增大且无法控制,下达弃舰的命令。武藏于19时35分倾覆沉没。1021名舰员丧生,1376名舰员生还。1945年8月31日除籍。
    武藏沉没水域位于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
    日本武藏号战列舰两视线图 日本武藏号战列舰两视线图
    历任舰长
    有马馨(大佐):1942年8月5日~
    古村启藏(大佐):1943年6月21日~
    朝仓丰次(大佐):1943年11月6日~
    猪口敏平(少将):1944年8月15日~1944年10月24日

    服役动态编辑本段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战列舰竣工并被编入日
    大和级战列舰首舰大和号被美军机炸沉油画 大和级战列舰首舰大和号被美军机炸沉油画
    本海军联合舰队。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1942年8月5日武藏号战列舰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与“武藏”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沉没,“大和”号被多枚炸弹击中受伤。
    1945年,太平洋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美国海军凭借着强大的空中优势使大和号这艘海上庞然大物失去了用武之地。3月,美军开始实施冲绳登陆战,日本的南大门面临失守的危险。为了作垂死挣扎,日本军部制定了丧心病狂的特攻作战计划,命令大量飞行员向美军发起自杀式攻击,企图以此挽回败局。4月5日,日本军部向大和号下达了“天一号作战”命令,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的10艘军舰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湾起航。
    所谓的“天一号作战”命令就是要求大和号主动吸引美军战机前来攻击以掩护日军战斗机向美国军舰发起自杀式袭击。尽管没有飞机的护航,日本军部还是期望大和号能够突破美军的防线抵达冲绳岛,然后主动搁浅成为一座巨型的炮台,同时舰上的水兵上岸作战,配合驻守冲绳的日军击退美军的登陆。对于这样一个白白送死的作战计划,海军舰队的指挥官曾竭力反对,但日本军部明确表示此战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和号成为一亿日本国民总特攻的先驱。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军在九州西南的东海海域发现以大和号为首的日军第二舰队 ,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自杀性特攻。当天中午,美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部队向大和号发起了轮番攻击。没有战斗机护航的大和号成为美军飞机的活靶子,在舰载机群集中攻击下,被10枚鱼雷以及24枚炸弹命中,倾覆过程中发生殉爆沉没,还来不及逃生的日本水兵一瞬间全部沉入大海以后,大和号再次发生爆炸,全舰断为二截,激起了数百米高的水柱和上千米高的烟雾。大和号沉没的地点是在日本九州坊之岬以南仅90海里 。

    总体评价编辑本段

    大和级战列舰的对空强化武备改装是在1945年才完
    大和级首舰大和号战列舰海底残骸3D模拟图 大和级首舰大和号战列舰海底残骸3D模拟图
    成的,而在改装前,除去其155毫米副炮,全舰的防空能力仅仅依靠6座双联127毫米炮和8座25毫米机炮。由于日本自身高炮设计与生产的落后,这种设计远近程火力无法配合、也没有雷达引导的防空火力网,根本无法与美军战列舰标配版的127高平两用炮和大批博福斯机炮媲美。在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第一型专用防空舰乙驱“秋月”级才投入使用,而在美国同等用处的“亚特兰大”级轻巡早已成为航母保护神,并参加了几乎整场太平洋海战。从舰船设计与建造这一点来说,被落后战略思想束缚的日本帝国海军,早已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伏笔 。
    大和级舰位居二战战列舰性能王座之上,拥有最强的火炮,最强的炮塔、炮座、指挥塔装甲防护,最强的舰体水平防护,最厚的舷侧装甲,最厚的弹药库舰底装甲,双层防雷过滤舱,比俾斯麦级战列舰还多的水密隔舱,这一切都来源于它高达6.4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和日本设计师的不懈努力。但是,大和级战列舰诞生在一个二流的工业国家——日本,工业基础上的劣势消耗了大和级很多排水量。沉重的460mm主炮系统,西方列强国家可以用口径更小重量更轻的火炮达到相近的性能;日本的装甲性能也与美英等国有很大差距。而缺乏尾部主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带等设计缺陷,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工业基础的劣势造成的,种种缺憾让它的性能降低到西方列强国家5万吨级战列舰的水平 。
    大和号战列舰拥有460mm的主炮,70000吨的排水量,30节的航速,近乎恐怖的装甲,但却在美国舰载机的强大攻势下,永沉海底 。这证明了现代海战中,没有舰载机的制空优势和强大的防空系统,单纯的大舰巨炮是不堪一击的。武藏号在美军机轰炸下抵抗了9个多小时才沉没,而一年后大和号在不到2个小时内即被美军机击沉。虽然战场情况不尽相同,但至少说明美国海军开始渐渐悟出立体海战的真谛。“大和”和“武藏”以大炮巨舰对抗现代立体海战的兴起,是逆势而动。在军事作战领域,观念的落后所招致的失败最为羞愧和惨痛 。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下一篇 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战列舰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