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攻击机   
[1] 评论[0] 编辑
一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一式陆攻”)是太平洋战争之中,日本海军拥有的双引擎攻击机。与前作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九六式陆攻”)同为三菱内燃机株式会社设计及制造,而其后继的陆上轰炸机(日文为爆击机)“银河”因战力问题而延迟推出,因而一式陆攻在终战是仍是当作主力攻击机使用。在盟军方面,称呼一式陆攻为“Betty ”,不过其引擎一旦起火便很难熄灭,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便戏称一式陆攻为“一式打火机 ”。

武器性能

  • 中文名:一式陆上攻击机
  • 外文名:Betty
  • 简    称:一式陆攻
  • 首次出现:太平洋战争
  • 前    作:九六式陆上攻击机
  • 特    点:引擎一旦起火便很难熄灭
  • 编    号:G4M
  • 目录

    研发过程编辑本段

    1930年代,由于日本海军在华盛顿裁军条约及伦敦裁军条约后希望弥补对美国的战舰・巡洋舰航空母舰上的劣势,开始认真思考研发由陆上基地出发,可对远洋海上敌舰进行攻击的长距离攻击机(雷击・爆击机)。
    这种远程打击想法的第一项成品为1935年由三菱引擎公司名古屋飞机制作所的本庄季郎开发团队所制作出的96式陆上攻击机,并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实施越洋打击,此种长距离攻击的想法得以实证(虽然第一次长距离越洋攻击是结果并不算是成功),不过在此种作战模式得到实证之后日本军方于昭和12年(1937)9月决定开发96式之后继机,以"十二试陆上攻击机"的计划向三菱单独一家公司下达开发命令。
    三菱方面以本庄季郎开发团队为核心,对96式于作战中的缺失加以改良所制作出之新型攻击机,于1939年10月23日由志摩胜三驾驶进行试飞,1941年4月此机种正式服役开始取代96式陆攻,由于1941年为日本历法中之皇纪2601年,因此此机体被命名为一式陆上攻击机。
    一式路上攻击机一式路上攻击机

    主要型号编辑本段

    一式陆攻自1941年正式服役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总共生产了2246架,战后清点残余的一式陆攻仅剩170架。
    量产型主要分三种构型,1941年量产的11型、1942年底量产的22型、1944年量产的34型。
    11型(G4M1)
    搭载三菱火星11型发动机的量产型,第一种量产的一式陆攻。主翼梁安装了防弹装甲
    12型(G4M1)
    换装改善高空性能之火星一五型引擎之机种。此型号于昭和18年(1943年)后生产之新机,由于在外型上仍是采用11型之构型在实战中上也常与11型搞混,与11型的主要差异为发动机上方进气口,另加装了主翼下方防弹橡胶以及自动灭火装置
    暂称13型(G4M1)
    12型的原型机,由于当时暂称12型(即后来的22型)在开发中,因此在开发编号上是暂称13型但是量产型称为12型,由11型241号机改装
    11型以及12型总共生产约1000架
    22型(G4M2)
    发动机、机体以及主翼皆重新设计的全面修改机种,发动机更换出力加大之火星21型,机身上方防卫机枪改善为可360度回转之设计,机体尾部防卫机改为九九式二号机炮,在大改装之后的一式陆攻空重以及满载重量提升,空速也有所增加。
    22甲型(G4MA2)
    加装了H-6型搜索雷达(3式6号电探),侧面7.7mm机枪更换为20mm机炮,生产50架
    22乙型(G4M2b)
    22甲型上方机炮塔之20mm机炮改装为长枪身的99式2型机炮,生产50架
    24型(G4M2A)
    由于22型装备的火星21型发动机震动过大,因此改装为减速比降低的火星25型发动机。
    24甲型(G4M2Aa)
    由22甲型为基准生产的24型,生产15架
    24乙型(G4M2Ab)
    由22乙型为基准生产的24型,生产170架
    24丙型(G4M2Ac)
    以24乙型为基准,将机首7.7mm机枪换装为13.2mm机枪
    24丁型(G4M2E)
    樱花特攻机搭载用母机,将炸弹舱修改为专门挂载樱花11型之挂架,强化驾驶舱的防弹性能以及燃料槽的安全性,一部分机体装有加速起飞之助推火箭
    25型(G4M2B)
    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引擎换装为适应高空环境之火星27型(1825匹马力),改装一架
    26型(G4M2C)
    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换装燃油喷射式引擎火星25乙型(1825匹马力)之试作机种,改装两架
    27型(G4M2D)
    由空技厂用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发动机改装搭载废气涡轮增压机之火星27型(1795匹马力)以改善高空性能,改装一架
    22型以及其衍生型从1942年11月起生产了1152架
    34型(G4M3)
    一式陆攻的最终生产型。于1944年1月试飞,取消了以往为了增加航程而采用的整体式机翼油箱改装为自封油箱,另增加防弹装甲;炸弹挂架强化可搭载1000公斤炸弹,尾部机炮座形状变更,水平尾翼进行修改之机型,速度增加以及防护力增加的代价就是此机的续航距离大幅缩减。
    由于此机登场时间已经接近战争末期因此加上衍生型只生产了60架。此机种有多种衍生型,作为运输以及反潜巡逻机之34甲型(G4M3A)、上方20mm机炮变更为倍径加长之九九式二型机炮之34乙型、机首防卫机枪改为13mm机枪之34丙型。
    36型(G4M3C)
    十二试陆上攻击机改(G6M1)
    在一式陆攻正式量产前,由于以往长距离打击缺乏护卫兵力以致攻击机遭受不小的损失,在现有战机续航力不足下军方希望将原来用来轰炸的陆攻改装为装备强力防护机枪专门掩护长程攻击机之机种,此种机种被称为"翼端掩护机";在十二试陆上攻击机完成后,军方要求将此机种先行生产作为"翼端掩护机"之用途,三菱生产了30台此种机型。
    此机种撤除了所有轰炸设备,并在机身前后上下的炮塔安装20mm机炮,翼上油箱以及机内油箱(将炸弹仓改装)也改为自封油箱,机翼主梁也加上了防弹装甲;改装之后机身重量大增导致速度以及机动性无法追上原本应该护卫的陆攻机群,除此以外零战的成功也直接宣告这种机型的死亡,因此这批机型之后没有上过战场就直接被改装为教练机以及运输机
    一式大型陆上练习机一一型
    由于拜零战的优秀性能所赐,12式陆上攻击机改此种“翼端援护机”失去了存在价值,因此海军将这些毫无用处的机种改装为训练陆攻飞行人员的教练机。
    一式大型陆上运输机(G6M1-L2)
    改装的目的是为了给日本海军伞兵使用,由一式大型陆上运输机改造,将防御机枪以及相关轰炸用设施通通取消改为搭载人员用座位。在撤销相关装备后可搭载20名人员,这批机队改装后参予了攻占菲律宾的任务,但战争中后期因为整体战况不利而伞兵无用武之地之后仅作为一般货物以及人员运输,山本五十六战死时即是搭乘此机。

    诸元编辑本段

    制式名称
    暂称一式陆上攻击机一三型
    一式陆上攻击二二型
    一式陆上攻击三四型
    机体略号
    G4M1
    G4M2
    G4M3
    全幅
    24.88米
    24.88米
    24.88米
    全长
    19.97米
    19.63米
    19.50米
    全高(水平)
    4.506米
    6.000米
    6.000米
    自重
    6,741公斤
    8,050公斤
    8,391公斤
    最大负荷
    12,895公斤
    15,451公斤
    14,772公斤
    发动机
    火星一五型(起飞时1,460马力)
    火星二一型(起飞时1,850马力)
    火星二五型(起飞时1,850马力)
    最高速度
    454公里/小时(高度4,200米)注1
    437公里/小时(高度4,600米)注1
    480公里/小时(高度5,066米)
    实用上升限度
    9,660米
    8,950米
    9,026米
    续航距离
    2,176公里(轰炸)
    5,882公里(侦察)
    2,500公里(轰炸)
    6,060公里(侦察)
    4,334公里(侦察)
    炸弹装备
    60公斤炸弹12发、250公斤炸弹4发、
    500或800公斤炸弹1发
    同左
    同左
    鱼雷装备
    800公斤鱼雷1发
    同左
    同左
    武装
    7.7毫米可动机枪4挺
    (前方·上方·侧方)
    20毫米可动机枪1挺
    (尾部)
    7.7毫米可动机枪3挺
    (前方·侧方)
    20毫米可动机枪2挺
    (上方·尾部)
    7.7毫米可动机枪1挺
    (前方)
    20毫米可动机枪4挺
    (侧方·上方·尾部)
    乘员
    7名
    同左
    同左
    注1:是主翼下面装备防弹橡胶。未装备的暂称一三型为463公里/小时(高度4,200米)、二二型为469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T-4教练机    下一篇 YS-11螺旋桨多用途机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