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路基导弹   
[4] 评论[0] 编辑
鹰击-12(英文:YJ-12 Anti-ship missile ,中国代号:YJ-12/yingji-12,出口型:CM-400AKG),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是中国装备的第一种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中国第四代反舰导弹之一。 鹰击-12反舰导弹主要通过飞机空载发射,也可以装载到大型水面舰只上,具备高速度、高机动、大射程和低空突防的特点,将作为中国空基反舰导弹的核心力量及反航母利器。 鹰击-12反舰导弹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和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制,2000年珠海航展上模型弹首次亮相,2014年正式公开亮相,2015年开始服役于中国军队。

武器性能

  • 中文名:鹰击-12反舰导弹
  • 前型/级:海鹰-3反舰导弹
  • 研制时间:1990年代-2000年
  • 定型时间:2000年
  • 设计单位:海军研究院和航天三院
  • 服役情况:在役
  • 造价:180万美元
  • 英文名称:YJ-12 Anti-ship missile
  • 次型/级:本型为最新
  • 服役时间:2014年1月
  • 国家:中国
  • 建造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
  • 导弹类型:超音速反舰导弹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研制背景

    海鹰-3(简称C301)超音速反舰导弹测试中
    20世纪60年代,中国海军考虑到当时装备的上游-1系列亚音速反舰导弹战术技术指标已经落后,特别是世界各国海军已经开始配备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对于空中目标的反应能力、拦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需要研制上游-1的后继反舰导弹来增强中国海军对于国外新型舰艇的打击能力。根据海军的要求,中国决定研制海鹰-3(简称C301)超音速反舰导弹,是中国反舰导弹研发史上第一种采用冲压发动机的反舰导弹。

    鹰击-1导弹
    海鹰-3导弹的2台冲压发动机以H构型安装在弹身两侧,上下各布置了4个固体助推火箭,能把导弹加速到1.8马赫的启动速度,冲压发动机启动后,能继续加速到2.5马赫,四片弹翼呈X形安装在弹体尾部,弹头前段还有两个鸭翼用以增强导弹的稳定性,制导方式采用惯性制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其攻击模式在当时能有效地缩短敌舰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和拦截射程,使敌舰难以拦截,射程超过了美国海军鱼反舰导弹早期型的有效射程,但还不及苏联海军的远程反舰导弹。在海鹰-3导弹的基础上,中国还研制了缩小版的鹰击-1机载超音速反舰导弹,原计划配备歼轰-7战斗轰炸机和水轰-5水上飞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机载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海鹰-3导弹超出了国内的基础工业水平,一些技术难题短时间内无法突破,特别是导弹的尺寸和重量偏大,并不适合当时仍以中小型舰艇为主的中国海军,最终终止了研发。

    建造沿革

    3M-80E超音速反舰导弹
    中国的海鹰-3导弹系列虽然下马,但是曾参与研发的相关制造厂和研究所并未放弃对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的研究,继续在关键的冲压发动机领域开展研究和攻关,相继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新型冲压发动机,而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经济困难,俄罗斯在开发“宝石”高速冲压导弹(北约称SS-N-26)时,试图与中国联合研制,但由于中国科研人员对采用头部进气的冲压导弹方案的否定,没有合作成功。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先从俄罗斯引进了3M-80E超音速反舰导弹(北约代号SS-N-22“日炙”),2006年到2007年,又从俄罗斯引进了Kh-31A空对舰超音速反舰导弹,之后中国601部队,611部队,海军研究院和航天三院(现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结合之前的海鹰-3导弹,同时借鉴和参考了部分法国导弹设计方案,在总设计师黄瑞松和副总设计师蔡淑华的带领下,成功研制了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该导弹分空射、舰射和潜射三种,并将一小批投入军队服役,既可用于海军陆基轰炸机,也可装备在舰艇上或陆地移动发射车上。

    2000年珠海航展上,鹰击-12反舰导弹的模型首次亮相,它当时采用双进气口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方案,CM-400AKG是其出口版本。

    服役历程

    轰-6携带鹰击-12反舰导弹
    2014年1月,鹰击-12反舰导弹正式公开亮相,其载具是歼轰-7,也可以装备在FC-1“枭龙”战斗机,歼-15战斗机,歼-16,歼-11B,轰-6K和苏-30MKK战斗机上,也可以装备在052D型驱逐舰潜艇上。鹰击-12导弹由于适载性能好,特别是适合中轻型舰艇搭载,在国际市场会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有望打破俄罗斯长期以来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对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一领域的垄断局面。

    2015年9月3日,鹰击-12反舰导弹车载方队亮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

    2016年7月8日起,中国海军组织三大舰队上百艘舰艇和数十架飞机以及部分岸导发射单元,分成红蓝双方,在海南岛至西沙附近海域举行实兵实弹对抗演习,其中空中出动的轰-6轰炸机发射了鹰击-12反舰导弹。

    2017年7月27日,在“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展出了鹰击-12A导弹和鹰击-62导弹的模型。

    技术特点编辑本段

    设计特点

    反舰导弹对比
    鹰击-12反舰导弹最初为双进气口冲压喷气发动机,后改成了使用四进气口一体式冲压喷气发动机,很像Kh-31反舰导弹的升级版,以及3M-80E反舰导弹的外型。但鹰击-12的弹长大约在6至7米,弹径在0.5米左右,相比之下,3M-80E的弹长超过9米,弹径达到1.3米,鹰击-12缩小了3米以上的长度和超过一半的直径。

    鹰击-12导弹与Kh-31导弹也存在差别,鹰击-12采用的是斜切进气道,相当于进气道向前伸出一个斜面,空气碰到这个斜面开始减速增压,从而能提高进气效率,因此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缺点就是进气道的长度太短,进气效率较低;Kh-31则采用圆形进气道加激波锥,利用激波锥来提高进气道的效率,由于可以保证进气道的长度,所以它的进气效率较高,但结构比较复杂。

    鹰击-12导弹的总体性能有两个突破口,第一个尽可能提高弹体在飞行时的升阻比表现,尽可能的多产生升力,而将不必要的阻力减低到最少,尽量减小弹体的直径,优化了整体的气动外形,并采用倾斜控制转弯等复杂飞行控制技术。第二个突破口在于对结构重量的控制,整体设计紧凑化,尽可能缩减尺寸来减小阻力与重量,利用进气道和弹翼这样的外部结构件对圆柱体的弹身主结构进行刚度的加强。

    弹型结构

    鹰击-12A导弹模型
    鹰击-12反舰导弹外型采用了四进气口一体式冲压喷气发动机布局,分别均匀对称布置在弹体周边,进气道呈X形布置在弹体周围,弹翼也采用可折叠式X布局,弹头采用略尖的抛物线气动外形。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在正常飞行状态下的进气道性能较好,结构也相对简单,对于飞控系统要求较低;缺点就是进气道的性能会随着攻角的增加而迅速下降,机动性能较低,另外总会有一个至二个进气道位于总压恢复较低的弹背上面,会拖累整个进气道的性能,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推力。

    鹰击-12导弹的外型还将提升导弹升阻比和结构重量控制融为一体,X型布置于弹体四周的方型进气道,大长度的进气道在焊接到弹头主结构上以后,给整个中后部分进行了四条加强,以很小的重量代价,实现了整个弹体的结构性能提升。而从气动上讲,矩形的进气道本身会起到一部分弹翼的作用,在飞行中能够像飞机机翼那样产生升力,由于鹰击-12的进气道长度很大,而且飞行速度很高,因此矩形进气道带来了升力收益,减低了导弹整个射程内的燃料消耗,与3M-80E导弹相比,外形紧凑的鹰击-12导弹在保证威力基本相近的情况下,仅用了前者三分之一的重量就实现了超越前者的射程。鹰击-12导弹还应用了先进飞行控制技术,导弹在进行改变飞行方向的机动状态下,机身对于进气道的屏蔽效应减弱,加强了发动机的抗熄火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弹体的可用迎角,使导弹的机动突防能力得以提升。

    推进系统

    鹰击-12反舰导弹的冲压发动机
    冲压发动机(下)与涡轮发动机(上)相比
    鹰击-12反舰导弹推进系统结合了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液体燃料一体式冲压喷气发动机,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轻、推重比大及成本较低,是超音速导弹理想的动力系统之一,不过它的缺点就是需要达到一定速度后才能启动,这就需要助推火箭将导弹加速到启动速度,且对于材料工艺和燃烧的水平要求非常高。鹰击-12导弹采用了主要由梁守槃院士研究突破的内埋式助推器设计,将附加的火箭助推器安置在导弹主体的超压发动机燃烧室中,助推器燃烧完毕以后自动脱落,不影响主发动机随后的启动和正常工作,有效控制了冲压导弹的尺寸和重量。超音速反舰导弹多采用亚燃冲压发动机,气流需要减速后才能进入燃烧室燃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气动生热,所以气流的温度会迅速的上升,这样就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因此一般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范围大约在2马赫-4马赫之间,考虑到材料、冷却、成本及技术难度等方面的原因,这个速度还要下移。

    鹰击-12导弹舰巡航段速度为1.5马赫,末端突防段速度最高达3马赫,这可以严重压缩敌方的反应时间,可使其防空系统猝不及防,即使发射导弹,想要准确命中高速的鹰击-12导弹,也非常困难,因此它的高速度使其抗反导防御能力十分强大。鹰击-12导弹的弹翼较小,巡航升阻比不高,而中国国产冲压发动机的技术性能在油耗方面改进不大,因此鹰击-12的射程在低空弹道时在100-150千米之间,如果采用空气稀薄,空气阻力小的高空弹道,射程则会进一步加大。

    攻击能力

    鹰击-12反舰导弹为了保证极高的命中精度,采用了GPS+“北斗”联合卫星制导+末端宽频主动雷达系统的复合制导模式,还包括可识别特定目标的红外线图像识别系统。导弹发射后,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的高空,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己方预警雷达的第一次目标参数确认,制导系统将参数发送给飞行控制系统后,导弹开始下降飞行高度进入低空巡航状态静默飞行,巡航过程中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修正巡航路线,在攻击末段,也就是敌方舰队防空导弹的拦截范围内,通过主动雷达系统以及图像识别系统对目标再次确认修正,最后以超音速攻击目标。

    鹰击-12导弹的攻击模式配合超音速飞行速度,将极大的压缩对方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有效的提高突防和打击效率,穿甲战斗部配合超音速的巨大动能,命中1至2枚足以瘫痪一艘主力驱逐舰,命中3-4枚将会对两栖攻击舰和中型航母类目标造成使其失去战斗力级别的重创。此外,鹰击-12运用了激光技术解决抗干扰问题,即使在电磁脉冲的干扰下鹰击-12的激光抗干扰系统仍然可以射中100千米外不超过1.5米的误差。

    性能数据编辑本段

    弹体参数
    弹长约6-7米
    弹径约0.4-0.5米
    翼展约4.2米
    弹重约2-2.5吨
    战斗部约180-200千克的半穿甲高爆炸药
    导弹射程约150-300千米(舰载低弹道)约300-400千米(机载高弹道)
    最大速度约1.5马赫(巡航段)约2-3马赫(末端突防)
    巡航高度约12-15米
    制导方式复合制导,GPS+“北斗”联合卫星制导+末端宽频主动雷达系统+红外图像识别系统
    动力装置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液体燃料一体式冲压喷气发动机
    发射方式空射

    总体评价编辑本段

    鹰击-12反舰导弹
    鹰击-12反舰导弹末段速度达到4马赫,当今西方现役任何近距拦截系统均对其无能为力。(美国“战略之页”网站)

    鹰击-12反舰导弹是威力仅次于东风-21D弹道导弹的反舰利器,但并不是一种能“一定音”的必杀武器,其主要是与东风-21D配合作战,将使中国形成高低两个方向的协同打击能力,从而完善反舰饱和攻击体系。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反舰导弹,同时从不同方向,以不同平台方式发射,采用小群多路的办法,进行饱和攻击是较有效的能够穿透舰载防御网的战术,使敌方舰艇特别是航母等大型主战舰艇难以防御。(《简氏防务周刊》,三海一核科普网)

    鹰击-12反舰导弹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在高速反舰导弹领域中挤进了顶尖俱乐部,也代表中国在冲压、高速耐热飞行器结构、先进导弹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水平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是中国导弹研制历史上一次极为重大的突破和跨越。鹰击-12导弹同时采用了高速、机动、贴海飞行三种手段,仅从导弹自身的性能来说,属于军舰防空系统所无法可靠拦截的一类目标。虽然鹰击-12不具备隐形的能力,但是依赖于高超音速和低空突防技术,依然能有效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三海一核科普网)

    附件列表


    4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C802A(鹰击82)    下一篇 红缨-5(HN-5)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