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战列舰   
[0] 评论[0] 编辑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装备的一型战列舰。
一战期间德国海军舰队具有这样的特点——同级别的军舰主炮口径总是小于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从轻巡洋舰到战列舰莫不如此。日德兰海战中,英舰队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装备了381毫米巨炮、另有装备356和343毫米主炮的主力舰参战,而德舰队最大口径主炮却只有305毫米。德国海军非常清楚双方主力舰在火力上的巨大差异,早在日德兰海战之前,德国海军就秘密开工了第一型重炮战列舰——巴伐利亚级 。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称: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 外文名:Bayern class battleship
  • 国家:德国
  • 级别:国王级战列舰
  • 前型:国王级战列舰
  • 次型:德意志级战列舰
  • 服役时间:1917年3月14日
  • 次型/级:德意志级战列舰
  • 研制时间:1912~1915年
  • 建造数量:4
  • 建造完成:2
  • 隶 属:公海舰队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初,欧洲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老牌的英帝国和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海军军备竞赛。英国人在舰型的发展上先走一步,对后世战列舰发展影响很大的无畏舰开山鼻祖“无畏”号和第一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都是英国人率先建成服役的。德国人一开始走了不少弯路:德国海军第一级无畏舰拿骚级用的还是往复式三胀蒸汽机,,六座炮塔成6边型布置在舰体四周,最多只能有4座炮塔可以进行侧舷齐射。由于情报失误,德国人还建造了后来证明没有任何作用的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
    1909年,英国海军确定了新的战列舰主炮技术指标,开始设计343毫米/45倍径火炮,身管重达76吨,穿甲弹重635公斤初速为757米/秒。而德国计划于1911年才能完成用于新式军舰的305毫米/50倍径火炮,弹重405公斤初速为855米/秒,威力比英国343毫米炮弱20%左右。英国随即开工了大批343毫米炮军舰,如著名的“猎户座”号、“铁公爵”号战列舰和“狮”号战列巡洋舰等,而德国由于缺乏大口径火炮的研制经验,同期完工的“赫尔兰”、“国王”号战列舰和“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等只能安装305毫米炮,在火力上明显出于下风。

    设计建造

    当时德国陆军的扩军又获得了政府财政开支的倾斜,德国主力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的发展顿时陷入低谷。虽然德国战列巡洋舰队后来在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异常出色,但是并不能挽回德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的劣势地位。
    美国的“德克萨斯”和“纽约”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海军竞赛,她们已经准备配备356毫米主炮。作为回应,英国开始设计381毫米舰炮。德国海军部同样忧心忡忡,于1911年7月责成克虏伯公司研究340毫米舰炮的可行性。1911年8月4日,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命令在9月1日前详细的对350、380和400毫米舰炮进行考察,以便为1913年开始的强火力战列舰建造计划装备足够威力的大炮。德国海军面临两难抉择,倘若选择350毫米炮,则火炮的开发进度刚刚赶得上军舰的建造,但到时英美等国可能以及制造出更大口径的舰炮。若选择380或400毫米炮,由于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不可能在1913年计划中为军舰配齐主武器。
    9月1日的讨论会上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采用5座350毫米双联装炮塔第二采用4座400毫米双联装炮塔。德国海军武备部长古德萨将军强烈支持第一方案。古德萨称,10门主炮的齐射具有足够的散布密度和平均弹着间距,能够最有效的打击敌战列舰。350毫米炮研制周期短,威力亦足以击穿英舰装甲,是最合适的布局。但是德国舰队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从造船技术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5座炮塔布置困难,中央炮塔斜向侧射时炮口距上层建筑较近,炮口风暴容易将探照灯、舰载艇等附属设备破坏(几年后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证明了这个观点),5炮塔布局在舰体重量上难以平衡。布鲁克纳主张采用4炮塔方案,并称该方案要比5炮塔方案节省700吨的排水量。但是提尔皮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对大型炮塔的轴承制造,火炮是否具有足够的射界和便于装填,主炮弹药库与锅炉舱间距太近可能引起发射药温度过高等安全问题提出了置疑。一时间会议陷入僵局。
    古德萨提出了4座350炮塔全水平布置的折中方案,但仍被提尔皮茨以没有前途驳回。与会者逐渐倾向于8门400毫米炮方案。9月24日提尔皮茨再次招集会议,他指出海军对400毫米炮的渴望缺乏理性,更多的是出于对完全压倒英国海军不切实际的幻想,工业界不可能在能够预料的期限内提供如此庞大的火炮。而且从海军舰只的日常勤务和战斗运用来考察,要想掌握从305毫米口径一跃至400毫米口径火炮的操作技能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强制开发400毫米炮,战列舰的排水量将突破3万吨,德国造船业对建造如此大的船还缺乏经验和信心。但是他最后同意将讨论结果报告给德皇威廉二世,由圣上来最终决断 。
    1911年9月底,提尔皮茨陪同威廉二世到东普鲁士进行一年一度的皇室围猎。在远离柏林烦杂政治事务的清静环境下,提尔皮茨向威廉二世介绍了代号“多拉”的新式战列舰的方案,两套方案均采用类似的舰体的设计,基准排水量均为28250吨,副炮为14门150毫米炮,另有10门88毫米防鱼雷艇炮,采用传统的三轴推进,中央轴为柴油机动力,用以增加续航力,动力系统还备有高效冷却装置。喜好大型军舰的威廉对此很感兴趣,要求提尔皮茨提供更详细的设计结果。年底,提尔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绍了两个初步设计,第一个采用5座SM 350毫米/L45炮塔,排水量29000吨,单舰预算造价五千九百七十万帝国马克,第二个采用4座400毫米炮塔,排水量超过29000吨,造价不低于六千万帝国马克。
    昂贵的造价使好大喜功的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慎重考虑。他向提尔皮茨提出反建议,认为4座380毫米炮塔的战列舰具有最优的性价比。这与在新舰设计中主张不过分增加技术与资金难度的提尔皮茨不谋而合。1912年1月6日,威廉二世决定采用排水量28100吨,安装8门380毫米/L45炮,预算造价五千七百五十万帝国马克的最终方案。这样,提尔皮茨巧妙的利用德皇的权威和对军舰的浓厚兴趣,争取到了自己中意的方案,后来证明,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曾经有资料称德国是因为英国海军开工了安装381毫米主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才决定建造380毫米主炮战列舰。这是个误解,当德国舰队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于1912年1月6日接到设计命令时,他还根本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存在,更别提详细的技术指标,其实伊丽莎白女王级在10个月后才动工兴建。1月16日,德国海军部召开了1913型战列舰技术会议,正式开始军舰的初步设计。后来提尔皮茨获知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情况后说道:“我们获知英国人增加了军舰的火力和装甲厚度时,我们决定在1912-13年间开工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从305毫米直接放大到380毫米。没想到英国人竟与我们的思路完全一样,也装备了同样口径的大炮来打击我们。”6月底,提尔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了新战列舰的1:200设计草图,并受到皇帝的好评。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签署命令从12月20日起为建造T号和“瓦尔特”号替代舰、实为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计划拨款。为了在外交上争取优势和保密,德国海军将新开工的大型军舰冠以某某替代舰的保密代号,使外界误认为德国海军为替代退役军舰才开工新舰,掩饰了德国海军扩军的真实企图。
    德国海军部按惯例进行了招标。东部但泽市的腓特烈大帝造船厂开出了1727万帝国马克的建造费用,工期36个月。汉堡的伏尔锵船厂和布隆-福斯造船厂、基尔的霍瓦尔德船厂以及布莱梅的维泽尔船厂给出的工程费用是2060万帝国马克。最终腓特烈大帝造船厂、伏尔锵船厂和霍瓦尔德船厂竞标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虏伯和德国政府投资的大型造船厂克虏伯-德意志船厂在基尔竣工,并很快夺取了1艘巴伐利亚级舰的建造合同。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实际开工4艘竣工2艘。
    “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的开工典礼于1913年9月20日和9月22日举行,但是由于船体材料的供应跟不上进度,实际动工日期要晚几个月 。

    技术特点编辑本段

    舰型设计

    巴伐利亚级沿用了德国大型军舰的长首楼舰型,首楼一直延伸至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在沉没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在沉没
    C炮塔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从上至下依次是上甲板、副炮甲板、中甲板、装甲甲板、第一平台甲板、第二平台甲板和底舱板,共7层甲板。舰首有30-300毫米厚的破冰加强筋,舰体从前到后共设145个肋骨站,分成16个主横隔舱,舰体内有6道主纵隔壁将舰内空间分割为各水密舱室,船底为双重底结构,占舰体全长的88%。
    巴伐利亚级乘员组编制1158人,其中包括军官32人,军官候补生4人,军官见习学员33人,士官和水兵1083人,另有主厨3人和餐厅勤务兵3人。除此之外,舰上还有1个54人的预备军官队和118名机动替补人员。“巴登”号担任公海舰队旗舰时,舰上还增加了1个117人的司令部编制,包括舰队司令,17名军官及其他人员。这样旗舰“巴登”号上一共有1393人,仅有舰队司令拥有1个约60平米的独立舱室。
    巴伐利亚级是第一级采用了三足主桅的德国战列舰。这是因为海上交战距离的不断增加,用于了望和修正炸点的观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随之上升。德国战列舰传统的单柱桅虽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的优点,但抗振性和抗损性差,易产生摇动,无法在其上布置较多的设备。英国已经开始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配备中央火力控制系统,德国也要求为巴伐利亚安装同类系统。不难想象,火控系统的瞭望台要比只能占几个瞭望手的平台重的多,而且要求更好的稳定性还需要一定的装甲防护。巴伐利亚级的强力三足桅保证可以在顶部布置了望所,主桅钢管直径900毫米,斜支架钢管直径800毫米,水线至桅顶高达66.02米,水线至天线高66米,至了望所高35米,至桁架高32米。由于三足桅占地面积大,烟囱不得已向后挪了4.2米 。
    巴伐利亚级的长宽比国王级的5.92上升到5.98,方形系数也从0.592增加到0.623 。巴伐利亚级虽然是国王级的后续舰,在主尺度和排水量增加有的情况下,将火力一举由10门305毫米炮增强到8门380毫米炮,付出的代价仅仅是舰体长了4.7米,宽了0.5米,舰体干舷高度增加了0.5米,排水量大了2750吨而已。由于舰体长度较小,巴伐利亚级保持了国王级强劲的防护,在许多部位还有所加强。380毫米炮塔是305炮塔的两倍,因此特意加强了炮座和附加承力结构。

    武器系统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主武器是4座双联装380毫米炮塔,副炮有16门150毫米炮,布置在两舷的炮廓里,还有10门安装在甲板上防轻型舰艇的88毫米炮。巴伐利亚级的炮塔外观与以往的德国战列舰明显不同,炮塔侧壁呈垂直状,与顶装甲之间通过一段倾斜装甲连接起来。后来这一设计被一直延续下来,未完成的约克级战列巡洋舰以及一战后德国重巡洋舰以上的舰只炮塔外观均与与之相似。由于主炮塔重量较国王级大幅度上升,为了维持重心高度,巴伐利亚级将副炮群降低了一层甲板。
      巴伐利亚级主炮塔长13.8米,宽8.9米,高2.8米,炮塔基座直径达10米,回转滚珠轴承直径8.9米,里面有144个165毫米直径钢球作为滚动体。炮塔底部旋转座直径3.7米,从上至下共分7层,全重达1020吨。每座炮塔均备有1具基线长8.3米的Drhl C13型体视测距仪。与众不同的是,测距仪布置在炮塔中前部,而常见的军舰炮塔测距仪往往布置在尾舱。各主炮独立俯仰,每管均备有1台60马力电动机驱动高低机,炮塔的回转动力是2台150马力水压机,它还是回转扬弹机和移弹器的能源。链式推弹机由2台8.4马力电机驱动。弹丸和装药通过两个提弹升井筒提入炮塔尾舱的待发弹舱内。由于德国战列舰主炮发射装药均采用一个黄铜药筒加一个副装药药包的形式,因此射击后将弹壳退出后从抛壳窗抛出炮塔,同时对炮塔内进行强制通风排去有毒废气。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亚级的主炮塔尾舱内备有8发待发弹,对提高火炮的战斗射速很有帮助,但不可避免的增大了炮塔的体积和重量,炮塔被击穿后殉爆的风险也上升了。黄铜药筒有利于提高射速和安全性,但是增加了重量。巴伐利亚级所携带的黄铜药筒空重就有43吨。根据英国海军炮术学校后来对“巴登”号的实验,主炮只需23秒即可装填完毕,比伊丽莎白女王级快了13秒。
      每门副炮装有1台6.5马力电动扬弹机,供弹速度达18发/分。
      和同时代的主力舰一样,巴伐利亚级也装有水下鱼雷发射管,舰首1具,侧舷各2具。鱼雷口径600毫米,全长7.9米。艏部发射管位于水线下方5.8米的艏艉中心线上,水平布置,侧舷发射管位于水下4米,管口向下倾斜2度,向舰艏方向倾斜20度。发射G型蒸汽动力鱼雷,鱼雷长7米,重2194公斤,装药250公斤,28节航速时的射程为13000米。每鱼雷室备雷4条。鱼雷采用气压4公斤的压缩空气发射方式,每个鱼雷室均有1台80马力电动空气压缩机为其提供动力。
      巴伐利亚级在前桅楼了望所顶部、前部舰桥司令塔顶部和后司令塔顶部各设1个2X2米见方的射击指挥所,装甲厚25毫米,其顶部有1具可全向回旋的2.8米体视式主炮射击测距仪,备有电热除霜除湿系统,提高了观测系统的使用寿命和环境适应性,在两舷装有3米副炮射击测距仪,全舰一共有12具光学测距机。
      由于德国的金属加工和火炮制造水平,380毫米/L45炮要比英国的381毫米/L42炮轻25吨,炮口处身管壁厚仅有90毫米。巴伐利亚级主炮炮口动能较英国381毫米炮略大,由于采用了轻弹高初速组合,15000米以内的弹道性能较好,距离再远时,炮弹将因为速度损失过大丧失较多的侵彻威力,并且更容易受到横风的影响 。

    装甲防护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装甲防护是同时代最强的,采用了传统的穹甲式装甲舱布局。该级舰的装甲分部非常复杂,其侧舷弹道防护由舯部的主防御区与艏艉的次级防御区组成。
      A炮塔至D炮塔间的主防御区间全长达到了舰体的58%。其侧舷防护如下:最上层的是副炮位的170毫米装甲,副炮甲板至中甲板之间的侧舷的上装甲带厚250毫米,然后是350毫米厚的主装甲带,主装甲带全高3720毫米,其下部分逐渐减薄至170毫米,一直延伸至标准吃水线一下1700毫米处,下部装甲带再往下是16毫米厚的外壳板。主装甲带安装在50毫米厚的坚固框架上,彼此之间采用榫头连接,提高了接头部分的抗打击能力和装甲带的整体性。
      舯部舰体内第一道纵隔壁布置了30毫米的防破片装甲。各副炮炮位间以20毫米厚装甲板隔为独立的战斗室。A、D炮塔处的艏艉横装甲板厚300毫米,两侧的装甲板削薄到200毫米。主炮塔基座的防御装甲相当复杂,突出在装甲舱之外的侧壁装甲厚350毫米,A、B和C炮塔包围在装甲舱之内的前方装甲侧壁厚250毫米,上甲板与副炮甲板之间的后部装甲侧壁厚170毫米,其下副炮甲板与装甲板间侧壁厚80毫米,再向下由于已有多层装甲板的保护,仅敷设了25毫米的防破片装甲板。D炮塔上甲板与副炮甲板之间的后部装甲侧壁厚200毫米,其下副炮甲板与装甲板间侧壁厚115毫米。
      各主炮塔正面装甲厚350毫米,侧面厚250毫米,顶部厚100毫米,炮塔正面与顶部之间的倾斜装甲厚200毫米,后部装甲厚290毫米。巴伐利亚级的主炮塔防御嫌不足,特别是正面和两侧的顶部侧装甲在敌战列舰打着角远程射弹的打击下特别脆弱。但是德国二战前开工的两型战列舰仍然沿用了这种存在明显缺陷的设计。
      主防御区内还包括前后司令塔。巴伐利亚级的前部司令塔前装甲厚350毫米,侧装甲厚240毫米,顶部厚100-150毫米,后部装甲厚250毫米,向下削薄至240、70毫米。司令塔通过一个筒形升降梯与舰内连接,外筒装甲厚100毫米。后部司令塔侧装甲厚170毫米,顶装甲厚80毫米,升降梯装甲外筒厚80毫米。三足桅顶部的了望所侧壁厚25毫米。
      由于一战期间炮战距离较近,炮弹着角较小,不容易击穿水平舰体,当时又不存在飞机的威胁,巴伐利亚级的水平装甲很薄,主防御区内上甲板装甲厚30毫米。巴伐利亚级的烟囱采取了额外的保护,烟道通过40毫米厚的带孔装甲穿透甲板,倾斜烟道的上方甲板也加厚的40毫米。作为主水平装甲的装甲甲板厚度也仅有30毫米,两侧与宆甲的连接部以50毫米装甲板予以加强,宆甲厚30毫米。
      主防御区外的次级防御也布置了相当强的装甲,舰首主装甲带向前至第131号肋骨间侧装甲厚达200毫米,第二平台甲板厚达60毫米,131至137肋骨间侧装甲厚150毫米,再向前14米至舰首间的水线侧装甲厚30毫米。尾部侧装甲厚度也达到了200毫米,宆甲厚20毫米,舵机舱设置了170-120毫米的装甲予以保护,其他部分的隔壁与甲板厚度为6毫米。
      巴伐利亚级装甲板均为克虏伯镍合金表面硬化板材,该装甲于20年代初由著名的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开发成功,是镍铬合金钢的一个变种,化学成分包括:碳0.35%,镍3.9%,铬2.0%,锰0.35%,硅0.07%,有害元素磷和硫的含量分别控制在0.025%和0.02%以下。表面采用气相法渗碳,背板保持了比较好的柔韧性,被弹丸击中后,不像常规渗碳装甲的背板那样容易开裂、崩落掉块。巴伐利亚级装甲全重11410吨,占排水量的40.4%,强劲的防护性能可见一斑。
      巴伐利亚级的水下防御系统以防鱼雷隔舱为基础,防鱼雷装甲隔板厚50毫米 。

    注水系统

    该舰的注排水系统能够在15分钟内纠正5度的舰体横顷。巴伐利亚级是第一级装备533毫米进水管的德国战列舰。该舰的通海阀连接在进水管上,共有15个金士顿通海阀,其中侧舷10个,用于淹没煤舱等大容积舱室,艏部和艉部分别有2个和3个,主要用来向平台甲板注水或使军舰保持艏艉平衡。通海阀由液压驱动,可由下层甲板的控制室发出打开信号,紧急情况下也可人力现场开启。每座主炮塔弹药库内有4台应急注水泵,进水管直径300-430毫米,单台排水量900立方米/小时。一旦炮塔有起火爆炸的危险,可以立即向内注水,5分钟便可将最危险的火药舱全部淹没。军舰入坞后,还可从舷外引入弹药库应急注水管(顺便说一句,二战期间德国“格奈森诺”号战列舰就是在浮船坞内被英国轰炸机命中前部弹药库爆发后退役的)
      巴伐利亚级具有完善的消防系统。主消防水管直径140毫米,分支水管直径为120和70毫米。全舰分划为4个防护区域,有3台蒸汽喷射泵为消防系统提供动力,艏舯艉部各1台,每台泵流量为75立方米/小时,系统水压6个大气压。舰员可以利用战位附近的消防报警盘向舰桥发出警报和启动消防系统。其中后两台泵还为洗衣房烘干机提供能源。另外尾部舵机舱附近还有1台辅助消防泵,流量为36立方米/小时。
      巴伐利亚级备有冷库和以液氨为冷媒的冰机设施。冷库用来保存肉类和新鲜蔬菜,共有艏艉各一台冰机装置,每台冰机可以在水温不超过30度,气温不超过35度的情况下,将弹药库温度保持在30度以下,将冷库温度保持在4度左右,并具有7公斤/小时的制冰能力。

    动力装置

    作为内燃机的发明国,德国在柴油机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蒸汽轮机相比,柴油机推进机组结构简单不需要主锅炉、燃烧器、冷凝器和工质输送管道等复杂辅助机械设备,启动和运行操作更加方便,其较低的油耗率也能使舰艇获得更大的续航力。德国在多艘试验船上尝试安装柴油机,也取得了一定成功。并试图在国王级战列舰上正式安装(未实施)。
      但是柴油机却无法满足战列舰独特的战术需求。倘若使用一台功率较低的柴油机驱动中央螺旋桨,那么必需在两侧配备更大功率的蒸汽轮机。而且必需在三根主轴间配置齿轮分动箱,以使军舰高速航向时由两侧汽轮机向中央螺旋桨输出动力。这将极大增加传动装置的复杂程度。而且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2000马力级以上的柴油机对蒸汽轮机已经没有重量优势。1912年德国功率最大的柴油机仅为2000马力,而战列舰至少需要12000马力的柴油机推进机组。最终巴伐利亚级不得不选择了单一的蒸汽轮机动力。
      巴伐利亚级安装了14台桑尼克罗夫特/舒尔茨式细管径三锅筒水管锅炉,每台锅炉均布置在独立的水密锅炉舱内,前部燃油锅炉舱与后部混烧舱间布置辆锅炉控制室。除最前部一排3台锅炉为燃油炉外,其余11台均为油-煤混燃炉。德国人出于本国煤资源较丰富,而石油大部依赖进口的实际情况考虑,在锅炉的搭配上做出了这样的处理。每台燃油锅炉有3台燃油输送泵,混燃锅炉则只有1台。巴伐利亚级舰锅炉系统性能如下:工作压力16个大气压,炉篦总面积116.6平方米,油-煤混燃炉受热总面积5830平方米,燃油炉受热总面积1833平方米,锅筒最高液位和最低液位给水总容量分别为126和56立方米。为向锅炉提供足够的空气,巴伐利亚级总共布置了14台引风机,每台均由2台透平机驱动。其中3台布置在装甲甲板下的舱室内。
      为了增加烟气排气自然吸力和将烟气送到更高的地方,减轻对甲板和上层建筑的污染,“巴伐利亚”号布置了2根高达24米的烟囱。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安装了2套海水制淡设备。该设备为锅炉蒸发式,每套均有2台蒸发器、水泵和1台冷凝器组成,另有2台饮用水过滤器。1套布置在舰体舯部的舱室里,周围是锅炉舱,另1套安装在尾部轮机后部。单台设备额定制淡量为每天150吨,足够舰上锅炉给水和人员饮用水之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舰员的生活舒适性。不过波罗的海和北海均不宽阔,再加上英国舰队的封锁,巴伐利亚级从未有机会到大洋进行过远航,德国海军又长期困在港内,舰上淡水其实一直不缺。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可携带燃煤3560吨,其中1740吨位于在侧舷装甲甲板以下,1020吨位于在纵装甲隔舱外,剩下的800吨位于纵装甲隔壁内。德国设计师认为把煤仓围绕在主炮弹药和军官住舱外,可以将其纳入侧舷弹道防护体系,但是距锅炉舱相对较远的煤舱则不易快速向锅炉输送燃料。舰内还有620吨重油,布置在独立的双层油舱内,侧舷各有1台低压输油泵,工作压力2公斤。军舰的续航力为5000海里/12节,4485海里/15节,3740海里/17节和2390海里/21节,对于暂时没有远洋作战要求的德国公海舰队来说已是绰绰有余了。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安装了3台帕森斯冲动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每台机组包括高压、中压和兼做倒伡机组的低压汽轮机个一台,单台机组均备有独自的冷凝器(换热面积1050平方米)、压力循环润滑系、滑油风冷散热器及其他附属装置。为了提高汽轮机在中压工况下的效率,还在高-低压机组间增加了蒸汽膨胀器。军舰巡航时旁路掉膨胀器,蒸汽乏汽从高压机组派出后直接引入低压机组以充分利用蒸汽能量。
      动力装置总功率56000轴马力,倒伡最大功率15600轴马力,主轴转速205转/分。轮机舱进行了仔细的分划,每台汽轮机均布置在独立的水密纵隔舱内,高低压汽轮机间又用隔壁分割开。
    巴伐利亚级采用了三轴三桨并列双舵的推进方式,右舷螺旋桨右旋,中央和左舷螺旋桨左旋。推进器为青铜制三叶螺旋桨,直径3.88米,应特别说明的是采用了高效率的径向不等螺距设计,桨稍螺距3.65米,叶中螺距3.5米,螺旋桨投影面积7平方米。螺旋桨叶梢厚度11毫米,叶根厚度133毫米。根据英国造船师后来对“巴登”号的研究,德式不等螺距螺旋桨推进效率比英国的常规定距桨略,重量增加约1~1.5%,中央螺旋桨推进效率为0.56.侧舷桨为0.6。主轴采取了战列巡洋舰的安装方式,即尽量缩短主轴在舰体外的的湿润长度,取消了舰体外主轴支架,以减少阻力。不过该设计后来证明得不偿失,增加的舰体湿润面积在中低速时带来的摩擦阻力更大,而且由于螺旋桨离舰体太近,来流更加紊乱,影响螺旋桨的实际效率。巴伐利亚级在主轴转速260转/分时的航速为21节 。
    巴伐利亚级采用了双主舵操纵系统,两面舵的面积各为38.36平方米,舵轴与舰体夹角6度,与水平面夹角12度。各舵均以蒸汽机为动力,通过蜗杆-蜗轮传动机构由舵机舱前部的操舵室进行控制。紧急情况下也可人力操舵,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最大舵角35度,舵从正舵位置打到满舵位置仅需15秒。当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以21节航速进行满舵转向时,战术回转半径较小,仅为320米,有利于在海战中尽快占位。军舰具有较好的航向操纵响应性,21节航速舵角35度时航行50米内即开始转向,低速时最多延迟100米即开始转向。由于舰体重量很大,惯性很大,操纵滞后较驱逐舰之类的轻型舰艇慢,操舵需要很高的技巧。例如军舰需要右转8个罗经点时,需向右转3圈舵轮,军舰接近预定航向时,迅速左舵打到底,舰体逐渐停止转向后再快速回舵,以防止军舰转向超偏或不到位。只有操作老手才能够根据经验只需几次转舵就能迅速准确的把军舰的航向控制好。军舰在全速前进时若下达全速倒伡命令,轮机只需1分半钟即可完成转换,军舰向冲780米即可停住。
    巴伐利亚级舰有3个主锚,各重8380公斤,艏部左舷2个右舷1个,其中左舷2号锚为应急锚,用一条短锚链固定在甲板上,紧急情况下如主锚走锚时可将固定绳砍断将锚抛下,只不过想重新起回应急锚就得费一番功夫了。主锚链连锁直径750毫米,长达525米,全重66740公斤,艉部两舷各有1个辅锚,重4000公斤。锚机均为电动蜗杆-蜗轮式,直接在甲板工作面上操作。

    辅机电力

    巴伐利亚级的主电站是4台汽轮发电机组,单台转速2000转/分时额定功率400千瓦,电制为220伏33赫兹交流电。应急机组2台单台功率40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输出功率300/400千瓦。各发电机组均并入全舰电网,每个发电机舱均布置有4个配电板,在舰的艏艉及两舷舱室内,还有附加的配电设备。电网主要为以下设施供电:主炮射击指挥仪回转装置,主炮塔扬弹机和推弹机、主炮电液驱动装置、副炮回转装置和输弹装置、空气压缩机、2台锚机、2套主电动吊艇柱、16台甲板绞车、各电动风扇、6台主排水泵、8台110厘米探照灯、生活水泵和机械维修车间的车/钻床等。另外,电网的强动力电经变电后,还向一些信号设备提供能源。有4台变压器输出50伏交流电,专供弹道解算器、电气操纵装置和舰内电话系统,消防注排水系统也使用该路电源供电。无线电通讯装置有两套独立的交流电源 。

    本级各舰编辑本段

    概况简介

    双联装主炮炮塔采用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同的船体前
    后对称各布置两座背负式的布局。设计了坚固的三脚桅,桅楼上设立射击指挥仪。巴伐利亚级侧重防护能力,其舷侧和水平装甲厚度都超过英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装甲总重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多出约1000吨,而且防护范围更为全面。因为担忧战时波斯湾和巴库两个主要的石油产地的原油都会被英国和俄国所垄断,该级舰动力系统全部使用燃煤型锅炉(萨克森号曾计划搭载巡航用的柴油机,未完工)。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同级舰4艘:巴伐利亚号(Bayern)、巴登号(Baden)、萨克森号(Sachsen)、符腾堡号(Wuerttemberg) 。该级别后两艘萨克森号和符腾堡号舰体稍有改动,有资料将其单独划为一级(萨克森级)。两舰均未完工,1920年代初期解体。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SMS Bayern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SMS Bayern
    1916年日德兰海战爆发时,最先竣工的巴伐利亚号仍在海上试航。之后巴伐利亚号在波罗的海针对俄国的一场战斗中,船艏触雷,艏鱼雷发射室进水,回到德国后巴伐利亚号取消了艏鱼雷发射管。巴登号服役之后作为德国海军公海舰队的旗舰。德国战败投降后,协约国发现原定列入扣留名单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尚未竣工后,决定扣留巴登号,与德国舰队一起被扣押在斯卡帕湾。1919年6月21日德国舰队在“彩虹行动”中集体自沉。巴伐利亚号沉入海底。巴登号则被拖往岸边搁浅,不久被打捞出水,1921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萨克森”号和“符滕堡”号舰体比姊妹舰加长了2.4米,而且“萨克森”号中央轴使用柴油机推进,柴油机功率10000马力,应急功率可达12000马力,混合动力装置总重2224吨,比全蒸汽动力增加了近200吨重量。由于柴油机比蒸汽轮机高,因此“萨克森”号柴油机舱比另两个机舱高出1米,突出部分增加了80毫米侧装甲防护。“符滕堡”号则准备将艉部舵机舱外围装甲加厚到200毫米。两舰均采用了1914式主炮塔设计,把主炮最大仰角增加到20度。“萨克森”号与“符滕堡”号下水后,德国在陆地战场上已日现颓势,海上则完全依赖潜艇战。大型军舰建造工程的供应经常被紧急开工的潜艇打断,由于钢铁产量不足,主装甲板的生产计划迟迟不能完成。德国海军期望两舰能够于1917年春完工,可是直到1918年1月海军部与造船工业界举行了联合会议后,才发现巴伐利亚级后续舰的工程存在太多问题,已基本出于停工状态。由于看不到两舰有服役的希望,德国海军把7门380毫米主炮改为海岸炮,已经安装完毕的柴油发电机组的柴油机也被拆下挪用做U-151和U-157号潜艇的主机。
      1918年上半年,“萨克森”号与“符滕堡”号完全停工,此时两舰的施工完成量已达到了10800吨和10930吨,舰体工程完成率达90%。“萨克森”号已经完成了4个主炮座圈和部分上层建筑的工程。德国投降后根据凡尔赛和约,两舰于1919年11月3日被开除德国海军序列,并于次年出售解体。1921年,“萨克森”在基尔“符滕堡”在汉堡被拆毁。

    巴伐利亚号

    基尔霍瓦尔德船厂建造(建造代号Ship of the Line "T"),开工日期:1/22/1914;下水日期:2/19/1915;服役日期:7/15/1916 。1919年6月21日在英国的斯卡帕湾自沉。1934年打捞,1935年在英国罗塞斯解体。

    巴登号

    但泽硕效船厂建造(建造代号Ersatz Woerth),开工日期:12/22/1913;下水日期:10/13/1915;服役日期:3/14/1917 。1919年6月21日在英国的斯卡帕湾自沉,被英国海军人员阻止,拖往岸边浅水区搁浅。1921年8月16日作为靶舰被击沉。

    萨克森号

    基尔克虏伯船厂建造(建造代号Ersatz Kaiser Friedrich III),开工日期:1/4/1915;下水日期:11/21/1916;未完工。1922年解体。

    符腾堡号

    汉堡 伏尔甘船厂建造(建造代号Ersatz Kaiser Wilhelm II),开工日期:4/7/1914;下水日期:6/20/1917;未完工。1922年解体。

    历任舰长

    “巴伐利亚”号历任舰长

    1916年3月-1916年12月,马克斯·哈恩上校

      1916年12月-1918年8月,戈尼克斯·隆哈特上校
      1918年8月-1918年12月,胡戈·多曼尼克上校
      1918年12月-1919年6月21日,阿尔贝里哈特·梅斯尼尔中校

    “巴登”号历任舰长

    1916年10月-1918年8月,维克托·哈德尔上校
      1918年8月-1918年11月,戈尼克斯·朗格曼上校
      1918年11月-1919年6月21日,奥托·齐索夫中校

    性能数据编辑本段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参考数据:
    全舰各部重量(排水量分配%)
    舰体结构
    8436吨(29.5%)
    装甲
    11610吨(40.5%)
    武器设备
    3773吨(13.5%)
    动力设备
    2029(7.1%)
    舰上设备
    1000吨(3.5%)
    给养携带
    629吨(2.5%)
    锅炉给水
    1029吨(3.6%)
    标准排水量
    28506吨(100.0%)
    满载排水量
    32850吨
    全舰几何参数
    舰全长/水线长
    180.3/179.4米
    最大舰宽
    30米
    正常吃水
    8.43米
    型深(到主甲板)
    12.53米
    底舱至上甲板高
    11.58米
    肋骨内舰体容积
    27990立方米
    双层底容积
    2800立方米
    最大中横剖面积
    248.745平方米
    水线面积
    3859.62平方米
    倾覆力矩
    3650吨·米
    0.1米吃水变化量
    391.75吨
    设计排水量
    28530吨
    最大排水量
    32200吨
    主尺寸
    长180米/宽30米/吃水9.39米。
    动力装置
    11台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3台蒸汽轮机,主机功率48000马力。
    最大航速
    22节,
    续航能力
    5000海里/12节
    武器装备
    8门双联装380毫米/45倍径主炮,4座双联装炮塔;16门单装150毫米副炮,10门单装88毫米炮,5座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装甲厚度
    侧舷装甲带(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厚30-40毫米。
    全舰舰员
    1171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圣文森特级战列舰    下一篇 俾斯麦级战列舰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