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驱逐舰   
[1] 评论[0] 编辑
开封号驱逐舰(舷号:109,简称:开封舰),是中国海军隶下的一艘导弹驱逐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051型驱逐舰中的一艘。
开封号驱逐舰与同时期世界主流驱逐舰比较,无论是装备水平、航电系统等各方面作战能力存在明显差距,但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开封号驱逐舰由中国大连造船厂制造,1982年服役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 1991年接受了第一次现代化改造,1990年代末进行第二次改装。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称:开封号驱逐舰
  • 外文名:Kai Feng destroyer
  • 国家:中国
  • 前型:051型驱逐舰
  • 次型:052型驱逐舰
  • 建造时间:1967年
  • 完工时间:1979年
  • 服役时间:1982年12月25日
  • 前型/级:051型驱逐舰
  • 次型/级:052型驱逐舰
  • 研制时间:1967年-1979年
  • 服役时间:1982年12月25日
  • 国 家:中国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研制背景

    中国建国初期,海军基于国家现实经济和科技状况,奉行“空、潜、快”方针,即发展战斗机潜艇快艇。所以
    中国07型鞍山级驱逐舰 中国07型鞍山级驱逐舰
    水面舰艇部队大量装备的是轻小型快艇、护卫艇,缺乏大型驱逐舰、护卫舰
    中国海军当时主力驱逐舰是被称为“四大金刚”的07型驱逐舰,以及4艘二战前期英国和日本建造的老式驱逐舰。无论是数量还是舰载武器技术水平,都没有能力保障核潜艇在领海线到大陆架之间广阔海域不遭到反潜袭击。因此中国建造第一代驱逐舰的主要宗旨是建立领海到第一岛链的制海能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位于南海的多个中国主权岛屿遭到南越和其他国家的侵占。当时中国海军缺乏控制这些边远领土和领海的能力。虽然60年代中期建造了037型猎潜艇用于南海巡逻,弥补承担全国领海警戒巡逻的062型护卫艇吨位小和适航性差,也只能抵达西沙群岛海域,更远的主
    台湾海军汉阳驱逐舰 台湾海军汉阳驱逐舰
    权岛屿依旧处于失控状态。1966年后,中国65型护卫舰开始服役,虽然适航性和1700吨的满载排水量可以满足南海边远海域的巡逻,但是武器系统只有火炮和反潜火箭深弹,在设计之初已经性能落后。中国海军对65型护卫舰也仅仅作为一种尝试和过渡型号,并未准备大批量建造。因此,只有装备更大吨位的驱逐舰,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南海的控制 。

    建造沿革

    筹备规划
    1957年,中国获得了部分56型驱逐舰技术设计图纸资料。与此同时,海军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开始驱逐舰研
    苏联科56型特林级驱逐舰苏联科56型特林级驱逐舰
    制方案的探讨工作。1959年2月,海军提出研制新型导弹驱逐舰的设想,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产品设计院一室于当年年底完成了草图设计,在此基础上,海军科研部提出了研制导弹驱逐舰的战术技术要求。考虑该战术技术要求较先进,一时难于研制出来,苏联56型舰动力装置国内研仿工作已作安排,提出了驱逐舰的研制工作分三步走:(1)利用苏联转让的56型技术设计舰体为基础,加装导弹发射装置,总布置作适当修改;(2)将现役07型舰艘两门主炮、后鱼雷发射装置1座拆除,改装导弹发射装置进行发射试验,以取得经验;(3)在第一、二步研制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新型导弹驱逐舰 。
    1960年初,当国产导弹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刚刚提出时,恰逢中苏关系
    051型驱逐舰首舰交付状态示意图 051型驱逐舰首舰交付状态示意图
    恶化和三年自然灾害,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对驱逐舰的研制未能列入计划,中国海军只能以“四大件”(主机、主炮、钢材、导弹)先行研制的方式,开始了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漫长研发之路 。考虑到驱逐舰研制技术复杂,耗资也大,设备仿制周期长,对重大设备需作预先安排的特殊要求,海军领导在多方支持下,征得总参谋部同意,在国家财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于1962年拨出800万元经费用于驱逐舰关键配套设备的仿制。
    1965年初,已掌握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中国下决心发展洲际导弹,但这种导弹的射程超过中国陆地国土范围,一旦进行实弹试验,就必须射向远海。而洲际导弹的数据测量与飞行姿态观察,光靠地面无线电测量的
    051型驱逐舰首舰济南舰曾用舷号223 051型驱逐舰首舰济南舰曾用舷号223
    话精度还不够,必须出动海上测量船。到1965年底,各项仿制设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为1966年驱逐舰正式上马奠定了基础 。
    1966年,为适应洲际运载火箭海上试验护航警戒任务的需要,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根据中央军委有关决定,组织六机部、海军、有关工业部和研究院对051型驱逐舰进行型舰论证和设计研究。由七院七零一所承担总体设计任务,李复礼、潘镜英等主持设计工作。 。
    1967年4月,中央军委第64次常委会批准了“海军装备科研‘三五’计划”。从此,导弹驱逐舰及其各项配套设备的研制列入国家计划,正式开展工作,并于当年完成总体技术设计及审查后的修改,最后形成了总体方案。1967年完成技术设计后,同年5月开始施工设计。
    1967年6月,国家计委、国防土办、国防科委审查、批准了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随即全
    051型驱逐舰首舰济南舰下水 051型驱逐舰首舰济南舰下水
    面展开了总体施工设计和设备研制。
    自行建造
    1968年,首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
    1968年12月,研究、设计部门又会同大连造船厂在现役驱逐舰上临时加装舰对舰导弹。根据海军的要求和通过多种方案的对比、优选,最终确定了“品字形”、三联装、直接吊装导弹的方案,并由七一三所谢宪章、姚跃滨为主负责设计。同时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发射装置与导弹装填装置分开设置的方式,选定了结构紧凑,占据面积小,操作方便,装弹时间短的设计方案 。
    后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对051型驱逐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并研制改进型。1983
    105号济南舰改进状态示意图 105号济南舰改进状态示意图
    年,七院组织701所、709所、716所和724所,进行051型导弹驱逐舰改进型舰载作战系统的方案论证,701所为主要技术责任单位。改进型导弹驱逐舰的673型作战情报指挥系统的主要设备于1986年12月成功地进行了陆上对接联调试验,其后安装于改进型导弹驱逐舰。724所突破双波束平面阵列天线和全固态前向波发射机技术,并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频率捷变和数字动国标显示,研制出381甲型相扫三座标对空警戒雷达,该雷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功率大、效率高、信号适应能力强、结构紧凑等特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改进型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于1989年年12月交付海军服役。
    中国海军根据051型驱逐舰服
    051驱逐舰早期装备的25毫米双管机关炮 051驱逐舰早期装备的25毫米双管机关炮
    役后,发现的问题和新技术发展、作战需求变化,在051型驱逐舰后续建造服役期间,对该型舰不断进行改进改型和技术升级,系列型号包括051原型,051D型,051Z型,051DT型,051S型,051G1/G2型。其中051D型舰有:西宁(108)、开封(109)、重庆(133)、遵义(134)、南昌(163)、 桂林(164)。
    051D型驱逐舰是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建造的第二批次舰(D代表定型)。1976年以后,自108舰起,051D型舰先后共建造6艘,由大连造船厂建造4艘,广州造船厂建造2艘。该型舰重点是纠正改进基本型在建造、使用中暴露的问题。最主要的改动是以双37毫米舰炮代替了双57毫米舰炮。原双57毫米炮的射速不高,最终被放弃。而之前建造的051型舰,在后来的返厂维修中,拆除了双57毫米舰
    051驱逐舰吊装海鹰反舰导弹 051驱逐舰吊装海鹰反舰导弹
    炮,改装双37毫米炮。除舰炮之外,051D型的改变还有40多项,包括雷达系统,反潜电子指挥系统,无线电通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和海上补给系统等。后改用“海鹰-1甲”反舰导弹,飞行高度降低到50米,采用频率捷变技术制导雷达,射程提高到95千米(51海里)。
    1977年10月28日,开封号驱逐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始建造, 1979年11月3日下水,1982年12月25日交付北海舰队使用,多做为武器试验舰用。

    服役历程

    1980年代中期,开封舰开始被选作测试新装备的平台,中国于1987年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协议,购进了两套
    109开封号导弹驱逐舰 109开封号导弹驱逐舰
    法国汤姆逊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
    1989年10月-1990年12月,接受了第一次现代化改造,拆除了后部2座57毫米高炮,安装了一座法国汤姆逊CSF公司的八联装“海响尾蛇”(Crotale)防空导弹发射架(备弹32枚),作为配套设施,同时改装了法国引进的汤姆逊-CSF TAVITAC作战数据系统、“海虎”雷达,从英国引进的通讯系统等设备。DRBC-32ECASTOR-II(海狸II型)火控雷达,"塔维塔克"C3I系统,"海虎"搜索雷达。1991年完成,被称为051DT型舰。这是051型级舰第一次尝试提高其防空性能。由于空间有限,舰上未安装自动装填系统,导弹由人工装填。
    1999年,开封号又一次接受了改造,主要是用76A自动37毫米高炮换下了手动37毫米高炮,用16枚(4座四联装发射架)“鹰击”-83舰舰导弹换下了6枚HY-2导弹,而且还安装了新的火控雷达、干扰弹发射器和新的指挥控制系统。包括360型搜索雷达,342型、344型火控雷达等。改装后其反舰、防空能力大大提高,成为旅大II(051G1)型。

    技术特点编辑本段

    设计特点

    051型驱逐舰是中国海军布局最为紧凑成熟的驱逐舰,继承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设计。在对“科特林”级的少
    海鹰-1反舰导弹发射 海鹰-1反舰导弹发射
    量改进和变更,使得”旅大”级的设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并很快建造投入服役。70年代苏联和美国海军驱逐舰经常在中国大陆领海线外活动,“旅大”级驱逐舰凭借大射程的导弹武器,可以在远处对其进行跟踪和监视。在离大陆海岸线600千米范围内近海作战的驱逐舰,由于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并不强调舰载防空武器系统,所以051型驱逐舰初期没有装备强有力的舰空防御系统。 该型舰对海攻击能力强,续航力大,并有较强的反潜和防空能力。舰上装有高参数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配备有导弹武器系统,火炮武器系统,反潜武器系统,以及声纳、雷达、通讯、导航设备和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等。这是当时中国研制的最大吨级的水面战斗舰艇。

    舰型结构

    “科特林”级驱逐舰是苏联海军奉行近海防御和掩护陆军濒海侧翼为作战使命的驱逐舰,因此在适航性和居住性上并不适应远洋航行。中国海岸线没
    109号驱逐舰 109号驱逐舰
    有苏联那样的浮冰带和永久冰缘阻塞,是南北连绵纬度变化很大的不冻海域,从靠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到北纬42°以上,而且根据国家核战略取向,驱逐舰还有在北太平洋海区活动的需要。因此“旅大”级需要具备适合各种海区的性能。“旅大”级有一个比“科特林”级大很多的前后舰桥,使得能够安装更多的设备和有更大的室内作业空间,以避免各种气候和海况对执勤的影响。后烟囱前的甲板室上布置了备用舰桥和操舵室,防止主舰桥中弹通信和航海操舵等机构遭到破坏后,整艘舰失去指挥。此外“旅大”级较“科特林”级增大了排水量。以制海作战为主要使命的051型“旅大”级驱逐舰确定海鹰-1反舰导弹系统时。当1970年“旅大”级驱逐舰服役时,其反舰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40年代的战列舰。6枚射程达50千米的“海鹰”1型反舰导弹能够在大口径海军舰炮射程2倍距离外,彻底摧毁所有类型的水面舰艇目标。 。
    “旅大”级的水密隔舱划分不合理,而且设计上没有注意隔舱管道和缆线过孔的处理,一旦中弹可能导致水密隔舱这些部位出现破裂,火灾会使缆线过孔变成漏孔。可见早期的“旅大”级设计抗损和抗沉性不佳,这是因中国设计队伍缺乏经验所致。此外“旅大”级艰苦的居住环境也倍受批评,舰艇的居住性设计被简化,不利于水兵保持良好生理状态进行各种气候条件下长时间海上执勤。不过这些并没有被当时设计部门注意。

    动力系统

    051型驱逐舰装备两台大功率蒸汽透平机,4台锅炉,18台蒸
    日本记者拍摄051驱逐舰对峙苏联海军巡洋舰 日本记者拍摄051驱逐舰对峙苏联海军巡洋舰
    汽辅机和27台电动辅机,组成了军舰的推进系统。要在狭窄的机舱空间内紧凑合理地布置好这些机械设备并使其协调工作是不容易的。开始设计的风道迸风阻力太大,两台透平鼓风机安装得太近,致使锅炉供风量不足,20只油头不能充分燃烧。因此,首舰试航时,主机的最大转速达不到额定值,影响了航速。为解决这一间题七零一所在中华造船厂、杭州汽轮机厂协作下,制成几种不同类型的风道模型,从试验着手进行阻力分析,改迸导流帽线型和风机间距离,采取减少涡流损失等措施,解决了两台风机的抢风现象,使锅炉全部油头能完全燃烧,舰的航速也达到了设计指标 。

    武器装备

    开封号驱逐舰装有4座4联YJ-83舰舰导弹,1座汤姆逊-CSF“响尾蛇”8联装防空导弹发射架,2门76式双130mm主炮,3座76A型双37毫米自动舰炮,两座7424型三连装324毫米反潜鱼雷,发射鱼7型反潜鱼雷;2具FQF-2500型12管固定发射器 。
    反舰导弹
    051型驱逐舰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导弹发射装置。1959年服役的苏联海军
    吊装海鹰-1反舰导弹吊装海鹰-1反舰导弹
    58型“肯达”级轻型巡洋舰安装了旋转仰俯导弹发射装置,不过这种装置是用于发射“柚子”远程反舰导弹,无论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适合满载排水量只有3670吨的“旅大”级,即便在苏联海军5800吨的“肯达”级巡洋舰上也造成了稳性降低的问题。“旅大”级在相当于“科特林”级驱逐舰布置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的位置布置导弹发射装置,虽然“海鹰”1号导弹尺寸大,但长度小于533毫米的热动力直航鱼雷。通过品字型布置3发导弹的方式,解决了导弹翼展占据横向空间过大造成布置多发导弹的困难。“旅大”级驱逐舰的导弹发射箱内部定向器,电缆布置等等,都与60年代初期的中国海军的021型导弹艇相同,这样降低设计风险,技术可行性可靠。
    这种发射装置缺点是只能进行较大舷角的射击,需要驱逐舰在攻击前偏转侧舷。实际上转动发射架能够提前调整发射架射击角度。作战中目标还没有进入导弹射程就早已进入了“旅大”雷达截获距离,驱逐舰可以把握时机进行偏舷射击,况且反舰导弹1975年后增加了射面指令,能够在发射装置的定向器射向基线与瞄准前置基线夹角很大的情况下开火,导弹升空后自动转向瞄准前置点方向。
    主炮系统
    051型驱逐舰上的舰炮口径和布置方案都在模仿“科特林”级,不过当时没有相应的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可以选
    051型驱逐舰舰炮 051型驱逐舰舰炮
    用,在结构上与“科特林”级舰炮相近的是50年代引进仿制的66型130毫米海岸炮。中国设计“旅大”级时,在66型海岸炮基础上加以改进是较为稳妥的方案。但是中国没有能够安装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达,最终对海和对空解决办法是由炮塔右侧的光学矢量瞄准装置进行瞄准,而对海面目标射击则由舰桥上的343型校射雷达和光学指挥仪控制炮塔随动射击,与此同时补充研制了火炮稳定系统和扬弹系统。1976年这种由海岸炮改装发展而来的舰炮才最终定型为76式,并已经在“旅大”级驱逐舰上使用了5年以上。
    防空火炮
    051型驱逐舰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引入反舰导弹时代的防空观念,还是以打击战斗机一类的空中目标为主要作战
    61式双25毫米机关炮61式双25毫米机关炮
    对象。 由于中国国内除高射炮以外,尚无新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因此选择61式自动双联装37毫米和61式双联装25毫米舰炮是必然的。在此前17年间与国民党海军舰艇的海战中,小口径自动炮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战绩。“旅大”级驱逐舰的前后加班室和后舰桥两侧平台上各装有1门37毫米自动高射炮,这样能够在驱逐舰各个方向都至少有一座双37炮杀伤区,两舷能够由3门双37毫米炮的构成相互重叠杀伤区。4门双25毫米自动炮布置在前舰桥两侧,能够增强两舷的防空火力密度。双37毫米自动炮有雷达和指挥仪控制,而双25毫米自动炮只有耳机语音通话,需要炮手人工操纵火炮,用游丝瞄准具自行估计提前量开火。“旅大”级驱逐舰也是当时世界上高射炮数量最多的驱逐舰之一。
    在有岸基航空兵可靠保障条件下,“旅大”级驱逐舰的防空系统配备是
    双37毫米机关炮 双37毫米机关炮
    足够应付空中威胁,但当时中国岸基航空兵的保障并不可靠。海军航空兵和空军主要作战飞机是昼间型的歼-6,部署在前沿的歼击航空兵师编入了夜航大队,配备了安装雷达的歼-6甲和歼-5甲型全天候战斗机。全天候的歼-6甲和歼-5甲型歼击机的雷达只是专用的方位搜索和测距,测距前需要将机头指向对准目标,因此雷达引导非常重要。中国岸基战斗机在靠近海岸空域依靠地面雷达引导,在远离海岸空域转交驱逐舰雷达引导,这种交接需要良好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保障。当时恰恰没有相应系统支持这种作战模式,通过无线电语音控制空舰、岸舰和空地指挥,以及人工标图,只能引导小批次的作战,在瞬息万变和大规模的防空作战中,这种指挥体系和作业办法难以胜任,直到80年代中国海空军的这类系统才逐渐有所改善,90年代则推出了全新的驱逐舰综合作战指挥系统。这种由改善到全新系统的设计,正是建立在“旅大”级驱逐舰的设计和使用经验基础之上。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海军的防空体系一直奉行水面舰艇与岸基航空兵协同的作战思想,在设计051型驱逐
    051型驱逐舰试装的海响尾蛇舰空导弹 051型驱逐舰试装的海响尾蛇舰空导弹
    舰的时代,同样是这种体系思想。在这种作战样式中,海岸雷达、岸基作战飞机和水面舰艇共同构筑从海岸线向远海伸延的防御带,增加海岸要地的防空纵深。岸基航空兵主要承担水面舰艇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的拦截和进攻,驱逐舰一类的大型水面舰艇则作为海岸警戒雷达的延伸和地平线天线盲区的补盲。中国驱逐舰还承担掩护战略导弹核潜艇穿越岛链,从大陆架进入太平洋深海的使命,这些海区处于台湾和日本之间,恰好出于大陆航空兵战斗机的最大作战半径边缘,造成大陆基地起飞的战斗机在大陆架边缘的作战空域留空时间不足,难以为驱逐舰提供持续的巡逻警戒掩护。在战斗机最大作战半径附近配备驱逐舰,能够获得远程空情通报,及时指挥调度,充分利用在最大作战半径附近少得可怜的留空时间。
    解决以上两个需求的主要办法是为驱逐舰配备远程对空警戒雷达。“旅大”级最早配备的远程对空警戒雷达是高空作用距离达380千米以上的515型UHF波段雷达,该波段能够沿海面伸延到水天线以外一段距离,因此对超低空目标探测距离也较微波波段雷达稍远,据称对50米高度飞行的低空目标作用距离可达60千米,但是515的距离误差较大。通常远程对空警戒雷达转速为每分钟6至12圈,数据刷新率不满足对60千米内高速超低空目标的警戒要求,容易造成2次接触间隔时间内目标突入距离大的危险情况,因此驱逐舰通常要同时配备转速高达每分钟12至24转的对海和低空近程搜索雷达,补充水天线通视范围内的快速搜索。“旅大”级驱逐舰上安装354型雷达充当对海
    109号驱逐舰 109号驱逐舰
    和对低空目标警戒手段。
    515和354雷达都是只能探测目标方位和进行测距的二坐标雷达,不能提供目标高度参数。对于拦截超低空目标来说,目标的高度参数并不重要,因为目标在远距离上贴近水面,处于光学指挥和瞄准器材的视场内,只要器材对准方位能够很快捕获。高空目标则需要在雷达指示方位上进行俯仰搜索才能确定目标位置,从而控制武器系统瞄准。而“旅大”级驱逐舰主要靠光学射击指挥仪和342炮瞄雷达完成对目标的俯仰搜索。
    在60年代的防空作战观念中,依旧偏重对中高空目标的打击。因为无论是作战飞机和当时的反舰导弹,都是采取300米以上高度飞行。客观世界对攻防双方都是平等的,超低空使得驱逐舰防空雷达视界受水天线遮挡,同样也遮挡战斗机的雷达搜索视界。而且当时自动驾驶仪响应速度和冗余以及传感器精度也不能可靠保证战斗机进行长时间的超低空飞行,因此航空兵在进行反舰作战时,通常采取中高空飞行,在接近目标后才进行各种机动。这样使得驱逐舰雷达远程截获目标的几率大大增加。

    性能数据编辑本段

    舰体参数
    舰长132米
    舰宽12.4-12.8米
    吃水深度4.6-4.97米
    标准排水量3190-3250吨
    满载排水量
    3536吨
    3670吨(最大)
    航速32-36节
    续航力
    2970海里/18节
    3640海里/14.5节
    舰员编制280-318人(军官45-50人)
    传动双轴
    动力系统2台锅炉, 2台蒸汽轮机,72000马力
    武器系统
    2座76式双联装130毫米/58倍口径舰炮(射程29千米,射速17发/分钟)(1987年拆除105舰尾处1座)
    4座67式双联装37毫米半自动炮(射高8.5千米,射速180发/分钟)(1987年拆除2座)
    2座61式双联装25毫米炮(射高3千米,射速270发/分钟)(1987年拆除舰尾处2座)
    反舰导弹:2座三联装"海鹰"HY-2反舰导弹(射程95千米);后109、110、165、166舰换成四座四联装“鹰击-82”(C-802)导弹发射架,主动雷达制导,0.9马赫,射程120千米,战斗部165公斤
    舰空导弹:109、110、165、166舰加装一座“海响尾蛇”八联装或一座“海红旗-7”(HHQ-7)八联装导弹发射架,无线电指令制导+被动红外制导;2.4马赫,射程13千米;战斗部重14公斤。
    鱼雷:109、110、165、166舰加装6具324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三联装);A244S“白头”鱼雷,反潜,主/被动寻的,30节时速,射程6千米;战斗部重34公斤
    2座FQF2500(65式)12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
    2/4座BMB-2深弹发射装置
    38枚水雷
    电子系统
    1部“眼罩”354对空搜索雷达
    1部“细网”对海/对低空搜索雷达
    1部“网眼”远程对空警戒雷达
    1部“海王星”导航雷达
    1部黄蜂头(Wasp Head又称"WokWon")343火控雷达(用于130毫米舰炮)
    1部方结352火控雷达(用于HY-2反舰导弹)
    高杆(High Pole)A敌我识别装置
    ZKJ-4作战控制指挥系统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克莱门森级驱逐舰    下一篇 科特林/萨姆.科特林级驱逐舰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