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1] 评论[0] 编辑

矛(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的战斗使用方法。

武器性能

  • 中文名:
  • 外文名:SPEAR
  • 拼    音:máo
  • 五    笔:CBTR
  • 部    首:
  • 总笔画:5
  • 仓    颉:NINH
  • 郑    码:XSIM
  • 统一码:U+77DB
  • 笔顺编号:54523
  • 目录

    详细解释编辑本段

    〈名〉
    1. (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 同本义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
    二矛重英。——《诗·郑风·清人》
    脩我矛。——《诗·秦风·无衣》
    进矛者。——《礼记·曲礼》
    操戈执矛。——《周书·王会》
    矛若林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黄线围起来的是铭文 黄线围起来的是铭文
    带有铭文的矛头,黄线围起来的是铭文,有12个字--鸟篆-商代矛头。
    黄线围起来是铭文 黄线围起来是铭文
    260毫米矛头-商代 260毫米矛头-商代
    2. 又如:矛戈(矛与戈。攻击;指责);矛弧(矛与弓。泛指凶器);矛子(梭镖。装有长柄的双刃单尖);矛戟(矛和戟。泛指兵器);矛(月牙铲);矛舛(矛盾,乖谬);矛戟(矛盾。矛与盾)
    3. 广东化州口音,意思为“不”,否定词。例如:“矛知道”意思为“不知道”。

    汉字演变编辑本段

    “矛”字的演变:

    相关典故编辑本段

    成语名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成语发音:yǐzǐzhīmáo,gōngzǐzhīdùn  成语释义: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成语示例: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常用词组编辑本段

    矛盾、矛头、矛若林立
    黄线围起来是铭文-16个字 黄线围起来是铭文-16个字
    矛头-商代-260毫米 矛头-商代-260毫米

    古代兵器编辑本段

    简介

    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黄线围起来是铭文 黄线围起来是铭文
    265毫米-8个字铭文 265毫米-8个字铭文

    结构与功能

    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有的脊两侧带凹槽,称“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骸”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矟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主要功能是刺击,由矛头,柄和柄末端的激组成,它与戈、戟、殳、弓、矢并列为“五兵”。春秋时期的矛,按其用途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周礼》考工记对其规格的记述,步兵用的酋矛为4.5米,战车士兵用的九矛为5.4米。但是,当柄长超过使者身长的三倍,用起来就不灵活了。所以,仍以2至3米长的为宜。《考工记》上说,酋矛柄长二丈,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长二丈四尺(均周尺),是战车上使用的武器。当时的矛头多为青铜质,但形制开始从凸脊扁体双叶形趋向三叶窄长棱锥形,前锋更加锐利,刺透力增强。銎部有穿孔,使矛头能更牢固地安装在柄端。矛杆长度一般为270-290厘米.l971年长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两支带柄之矛,一支柄长297厘米,木质;另一支柄长280厘米,“积竹”柄。春秋后期,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齐军侵鲁,鲁季孙氏家臣冉求帅三百徒卒参加战斗,“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可见矛已是步兵同车兵战斗的有效兵器。“丈八蛇矛”
    矛-兵器矛-兵器

    历史发展

    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至马战时代,矛已觉其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枪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尽,即习武者亦类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枪等法,尚未绝传也。兹在旧书摊上得抄本一,题曰《长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图绘以示后人者;考其使用之法,与长枪略同,枪中有八母枪,盖即脱胎于此,枪出于矛,其信然也。 矛的出现在枪之前,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把锋尖部份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后来,由于刺杀力更强的枪这种兵器的出现,矛也逐渐不时兴了。但是,迟至明代还能看到一种改良型的蛇矛仍在继续使用。
    在原始社会,人们把长木棒的尖端削磨成尖锐的“锋”,用来扎刺鱼、兽,这大概就是矛的前身。后来,人们开始用石头打制成石矛头,用兽骨磨制成骨矛头,绑缚在长木柄上,这就大大提高了矛的刺杀效果。早在商代已出现了青铜矛头,并且大量地用于战争。曾在殷墟侯家庄出土了一层成捆的青铜矛,每捆10支,共700余支,可见那时青铜矛的制造量已经很大了。殷王的禁卫兵多装备这种铜矛。商代的青铜矛不仅量多而且制作工艺已有相当水平,形体宽大,双面有刃,且雕镂精致,式样美观,不仅是实战的兵器,也堪称艺术珍品。周代的矛,刃部加长,锋部更为厚实,銎部减短,两侧的环取消,形式更加简化,实战性增强。那时兵车上使用的兵器最长的便是长矛,足有两丈四尺(周尺),称为夷矛。步兵使用的矛长两丈,叫尊矛。若论长度,矛可列“五兵”之一。 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矛。铁矛头比铜矛头体长,而且十分锋利。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那时南阳一带出产的铁矛,质地优良,刺在人身上,就像黄蜂一样凶,蝎子一般狠。此后铁矛头竟长达84厘米。西汉时骑兵是军队的主要兵种之一,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全长一丈八尺,称为“矟(Shuò音硕)”。这种长矛矟一直到唐代仍被看作重要兵器,不许民间持有。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吴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长矛方阵 长矛方阵

    分类

    古人根据矛的长度和形态将矛分为蛇矛和长矛。
    是矛的一种。蛇矛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鐏三部分组成。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因刃部分呈游动如蛇状,故此为名。全长达5.6米左右,木柄,矛尖部分用铁制成,长约25厘米。矛尖部份采用这种形状,是为了增加刺杀的深度,加大伤口愈合难度,给予敌人致命伤害。蛇矛的用法与一般的矛大致相同,主要架式为刺、挑、戮、划等,具有一往直前的突击能力。使用者的臂力愈大,蛇矛愈有把攻击对象穿透的强力效果。 蛇矛的最大特征,在于其矛头的金属位置形如弯曲的蛇体,有着波浪式的曲线。矛尖形如蛇舌吐信,加强刺穿对象的威力。在中国小说中,最常见的蛇矛种类是“丈八蛇矛”,当中尤以《三国演义》内蜀汉将领张飞所使用者最为著名。
    夫差矛 夫差矛
    唐代杜牧诗作《郡斋独酌》中有“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铓”句;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其二》亦有“丈八蛇矛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句;明代谢肇浙《五杂俎‧人部一》:“陈安刀矛并发,十伤五六,一时目为壮士,而平先搏战,三交,夺其蛇矛,悬头涧曲,易若探囊。”鲁迅小说《呐喊》亦有稍提及过蛇矛:“他两手同时捏起拳头,彷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
    《三国演义》第一回记载“张飞造丈八点钢矛”,第五回又提到“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从此蛇矛就成为了张飞的象征武器;张飞死后,其子张苞亦“挺父所使丈八点钢矛”为用。在大部份关于三国的人物像、动画、漫画、游戏等相关创作中,张飞的武器都被设定为“丈八蛇矛”。同小说中,东吴大将程普亦用“铁脊蛇矛”。
    长矛 长矛
    长矛
    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其下与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长一丈六余有余。矛鐏是柄的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丈八蛇矛矛曲如蛇,长一丈八尺,传为三国时期著名武将张飞所使用的兵器。 中国的长矛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古代冷兵器。随着古代战争方式由车战到骑战再到步战的演变推进,矛可说是三代元老。前汉时,秦国大将章邯挺刀拦截楚军,迎面碰上楚将项羽,那项羽威风凛凛,横(同“矟”)跃马应战。霎时间,刀槊相交,寒光凛凛,不到数合,杀得章邯浑身是汗,只得抛刀败走。项羽所持的矟就是一种长矛。三国时张飞用的“丈八蛇矛”,孙权部将程普持的“铁脊蛇矛”正说明在冷兵器时代,矛堪称为武将们得心应手的一种利兵器,自然也是军队长期装备的主要兵器。但是长矛也有短处,它的刃部较长,刺杀不够灵便,所以唐代以后逐渐被枪所取代。此后,矛虽然不再是军队的常规兵器,但仍用于作战,后来的历次农民暴动,及大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仍主要以大刀长矛为武器。另外,在中世纪还有一种长矛,前头成圆锥形后面有小木的,这样加大了长矛的力度,也使其在冲锋过程仲击败对手,因此长矛也是骑士喜爱的武器。
    矛的历史 矛的历史

    另外运用

    古代长矛战术中最出名的当数由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改良的“马其顿方阵”。这个几近坚不可摧的方阵使亚历山大指挥下的军队所向披靡,使其从欧洲出发征服了波斯、中亚和印度的部分地区;直到被罗马帝国军队挫败前该战术一直是古代希腊军队用以对付敌人的主要手段之一。西方世界的矛(pike)直至17世纪中期前,矛在西方世界的战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是步兵部队对付骑兵部队最主要的手段。西方步兵所用矛的长度通常为10~14英尺(约3~4米),最长的矛超过22英尺(约6米)。相传中世纪时期第一个将长矛运用到战斗中的是比利时佛拉芒民兵部队或居住在低地地区的苏格兰人。13世纪末期至14世纪初,面对英法同盟军的侵略,由苏格兰军队创建的“schiltron”方阵在仅有少量骑兵和弓箭手的苏格兰部队中发挥重大作用。凭借这种战术,苏格兰人在1302年“Courtrai战役”及1314年“班诺克本战役”这2场战斗中取得巨大胜利。 后来由于火枪的发明及装备刺刀步枪在西方军队中的普及,17世纪中期长矛在新生武器的影响下正式退出军事舞台。
    矛与盾 矛与盾

    历史考究

    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
    矛属於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後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
    矛
    《周礼·考工记·庐人》:庐人为庐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周礼·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郑玄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
    《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酋矛,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後,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汉刘熙《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入地也,松椟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椟也,前刺之言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矛,长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於车上,使殊离也。
    汉刘熙《释名·释用器》:仇矛,仇,雠也,所伐则平,如讨仇雠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小矛),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
    《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出土文物编辑本段

    制造年代:春秋时代
    材料:青铜
    唐代兽面纹铜矛 唐代兽面纹铜矛
    规格:29.5厘米
    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馆
    介绍:于1983年十一月在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的一座楚国贵族的墓葬中出土,是春秋末期吴王的专用兵器。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此矛装饰华美,锋利无比,是春秋时期一件青铜珍品,是珍贵的文物。
    制作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材料:青铜
    规格:高28.3厘米
    收藏地:四川省彭城市博物馆
    介绍:于1991年四川省彭州市致和乡红瓦村战国窖藏出土。二件,成对,形制纹饰均相同,矛身略呈菱形,两面分别饰变形蝉纹、手纹。其刃口锋利,纹饰精细,为巴蜀式铜矛中的精品。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制出的器物光泽优美、锋利坚韧,体现出精良的工艺水平。此矛锋芒逼人,历经几千年依然如故,可知此言不妄。精细小巧的蝉纹是精湛工艺的体现,蝉纹铜矛就成为技艺、美学进步之代表。将蝉纹这样带有吉祥意义的纹样用于兵器上,又代表着这一时代人们对于生命的看法。
    铜矛
    制造年代:战国
    材料:青铜
    规格:通长21.8厘米
    收藏地:四川省博物馆
    介绍:铜矛的造型锋利、尖锐,有刃,有些矛形制细长,宛如一把剑;有的矛则很短很宽,刃的曲度也很大。相对于其它青铜兵器而言,由于铜矛的造型简单,因此它在装饰上也不是那么复杂,它可供装饰的区域只在矛头下方与木柄相接的部分,这一部位往往还在矛的两侧或一侧有突出来的附件,例如倒勾等,这使得矛的进攻性与杀伤性更为加强。
    图中所示的铜矛铸造精美,其表面的光泽今天仍可见到,矛柄处保存完好,并附有装饰,这件铜矛的造型尖锐,很像一支短剑,在其两侧也均有突出的部分。

    地方语言编辑本段

    拼音:máo
    词义:不
    广东省茂名说粤语地区和广西一些说粤语地方语言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意思相当于广东话的“唔”(不)的意思。可作为动词,也是对上一问题、观点、论证等的否定。
    组词:矛知(不知道);矛可能(不可能);矛识(不认识);我矛(我不);
    例句:
    ”真噶矛知“ 普通话解释:真的不知道。
    “我矛识得哪。” 普通话解释:我不认识啊(或者,我不知道)
    “你想去聊矛?矛想。“普通话解释:你想去玩吗?不想。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这种地方语言文字的特色。与平常所了解的意思相差非常远,这也是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之处。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

    弩叉箭汉刀火枪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梅花袖箭    下一篇 鸣鸿刀[中国古代名刀]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