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海军弹药   
[0] 评论[0] 编辑
自导鱼雷,利用自导装置自动搜索、跟踪和导向目标的鱼雷。由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携带,用以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自导作用距离一般为600~2500米。通常利用声波和舰船尾流进行自导。具有较高的命中率。按物理场的特性,主要有声自导鱼雷和尾流自导鱼雷。

武器性能

  • 中文名:自导鱼雷
  • 利    用:自导装置自动搜索
  • 跟    踪:攻击目标的鱼雷
  • 通常利用:声波和舰
  • 目录

    分类编辑本段

    声自导鱼雷

    利用水声技术自动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鱼雷。按搜索方式,分为单平面自导鱼雷和双平面自导鱼雷;按
    自导方式,分为被动声自导鱼雷、主动声自导鱼雷和主被动联合声自导鱼雷。单平面自导鱼雷,能在水中的水平方向上搜索和导向目标,用以攻击水面舰船。双平面自导鱼雷,能在水体中的水平和垂直两个平面上搜索和导向目标,主要用于攻击水下潜艇,也可攻击水面舰船。被动声自导鱼雷,本身不发射脉冲声信号,靠接收目标噪声导向,自导作用距离较大,隐蔽性好,自导装置简单;但自导作用距离受目标声源级影响大,易受假声源干扰而误导。主动声自导鱼雷,利用自身发射脉冲声信号被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导向,在目标不辐射噪声的情况下,自导装置仍能对其探测、搜索;但隐蔽性差,作用距离小。主被动联合声自导鱼雷,通常采用主动声自导和被动声自导方式交替工作,用被动声自导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转为主动声自导攻击;但自导装置结构较复杂。自导和控制系统,主要由换能器、发射机、接收机、自动驾驶仪、微型计算机和电源等构成。攻击程序是:探测设备发现目标并测得目标运动要素,射击指挥控制系统给待发鱼雷设定航深、搜索方式、自导工作方式、波束宽度、工作频率、航速等参数;鱼雷入水后,迅速寻深、拉平、开始搜索,舰艇发射的鱼雷一般先直航后转为蛇形搜索,飞机投射的鱼雷一般用环形搜索;未能捕获目标时,可由计算机重新发出指令,改变波束宽度、工作频率、自导工作方式和搜索弹道等,再次搜索;发现目标后,进行跟踪、识别和加速攻击,直至命中。在跟踪中丢失目标时,可自动转入再次搜索和攻击。

    尾流自导鱼雷

    利用舰船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效应自动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鱼雷。由于舰船航行时,船体水流和排出物等
    经螺旋桨高速旋转搅动,使舰船尾部产生具有热、声(核动力舰船还有核辐射)等物理特性的尾流,通过自导鱼雷的尾流检测器,可导引鱼雷沿尾流追踪目标,直至命中。抗干扰能力较强,可用于对水面舰船的攻击。自导和控制系统,主要由换能器、尾流检测器、控制微机、方向仪、设定器和电源等构成。攻击程序是:发射前设定鱼雷的航深、航向和首次穿过目标舰船尾流后的转向方向;鱼雷入水后,按设定的航向航行;鱼雷进入目标舰船尾流接收到尾流信号,穿过尾流后即按设定的方向操舵,自动转向目标方向;当鱼雷再次穿过尾流时,即向相反方向转向,如此以蛇形弹道逼近追击目标;在追击过程中,因旋回半径过大而从目标前方穿过,致使计算机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未收到尾流信号时,计算机即发出再搜索指令,使鱼雷按某种方式重新搜索,以提高鱼雷的命中概率。

    发展编辑本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于1943年9月在大西洋首次使用声自导鱼雷击沉英国的驱逐舰。美国也使用声自导鱼雷攻击德国舰艇。当时主要是使用被动式、单平面声自导鱼雷攻击处于水面的舰船。战后,研制成功能攻击水面和水下目标的双平面声自导鱼雷、主动式声自导鱼雷、主被动联合声自导鱼雷和尾流自导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增大,航速提高。随着采用微型计算机,自导鱼雷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其具有识别真假目标、对多个目标进行分类处理、选择和确定攻击目标的能力,自导鱼雷的航速、自导作用距离、导引精度、抗干扰能力和浅水性能等亦将进一步提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直航鱼雷    下一篇 中国53-65KE反舰鱼雷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