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路基导弹    核武器   
[5] 评论[0] 编辑
东风-31弹道导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远程弹道导弹,是中国首型固体燃料远程弹道导弹,也是中国第二代战略导弹。 东风-31弹道导弹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东风-31弹道导弹1986年开始研发,1999年8月2日试射成功,1999年10月1日在中国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出现,2006年9月服役。2009年10月1日,东风-31导弹A型参加了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2015年9月3日,东风-31导弹A型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再度亮相;2017年7月30日,新型的东风-31导弹AG型在中国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的大型阅兵式上出现。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称:东风-31弹道导弹
  • 研制时间:1986年-1999年
  • 定型时间:1999年8月2日
  • 隶属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 外文名称:DF-31 ballistic missile
  • 服役时间:2006年9月
  • 所属国家:中国
  • 导弹类型:弹道导弹
  • 目录

    发展沿革编辑本段

    研制背景

    东风-31弹道导弹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掌握核垄断地位的世界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核潜艇上需要携带装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才能构成一个国家的二次核打击能力。1956年,时任中国副总理的聂荣臻向中国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1950年代中期,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织少数科技人员进行了固体推进剂和火箭发动机的探究;1958年,在中央成立了导弹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但是后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无暇顾及潜地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5年,中国中央专委做出了在自行研制液体导弹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固体导弹的发展计划和逐步实现导弹系列化的决定,基于当时薄弱的固体弹道导弹基础,最初计划研制一种射程数百千米的单级固体潜射弹道导弹,但综合实际威胁等因素,最终调整为二级固体弹道导弹。1967年3月,中国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研制中程二级潜射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任务,导弹最初命名“巨龙一号”,后正式命名为“巨浪一号”导弹,以此同时也开始考虑论证下一代导弹。1970年代,随着巨浪-1导弹研制的顺利进行,移动式液体远程弹道导弹东风-22(DF-22)导弹正式立项研制。

    1976年,中国中央军委又批准了新一代固体弹道导弹的计划,对其性能指标如射程是中程还是远程并未定义,因为根据当时美苏法的发展路线图,应该进一步发展射程较远的中程导弹,一步步过渡到远程导弹,然而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充裕的资源,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升级核潜艇,根据实际情况,最稳妥也是最省钱的方案,还是研制一种陆海通用的体积质量更大的导弹。

    1978年底,东风-22导弹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202工程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

    1982年后,中国航天部二院四部进行了新一代固体弹道导弹的总体方案分析,配合四院完成了一、二级2米直径和三级1米直径固体发动机的模样研制,二院四部还提出了第三级并联仪器舱的设计方案,从而保证导弹射程满足远程潜射导弹的指标。以此为基础,中国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历次相关会议确定新型固体弹道导弹是一种远程导弹。与此同时,二院还进行了陆基机动性远程固体弹道导弹的总体方案分析论证。

    1983年,液体的东风-22导弹发展顺利,初样的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均已完成,而中国同期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也进展顺利。由于当时中国处于“七五”计划期间,军费削减,同时提出“以常规武器为主,适当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方针,这意味着重心的倾斜及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精简,而更适合机动的固体导弹则被挑中,因此东风-22基本处于下马状态。

    建造沿革

    东风-31导弹
    1984年1月,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终止东风-22导弹的研制工作。此后航天部组织对远程固体弹道导弹的联合论证,确定了 “陆海兼顾,技术共用” 的原则,并提出了 “大直径,基本型和系列化”的方针。

    1986年5月启动远程固体导弹的研制,将陆基型命名为东风三十一号,海基型命名为巨浪二号

    东风-31导弹设计目标主要是接替东风-4液体远程导弹执行打击莫斯科的任务,并对关岛等地进行威慑,计划在2000年前后完成研制交付部队使用。

    1990年,巨浪-2弹道导弹正式开始研制,基于陆海兼顾的设计原则,巨浪-2导弹和东风-31导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陆基东风-31导弹研制难度较低,对它的需求也更迫切,研制的优先级也更高。

    1999年10月1日东风-31导弹
    1999年8月2日,东风-31导弹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并获得成功。199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阅兵仪式上东风-31导弹首次出现。东风-31导弹部分性能并不能充分满足作战需求,例如射程便介于通常意义上的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之间,打击范围相对有限,并不能真正成为核打击的主力,导致装备数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于是改进型的东风-31导弹A型很快正式立项。东风-31导弹A型总体而言其研制过程比较顺利,尽管由于某系统设计上的一个小缺陷导致首次飞行试验失败,但随后的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2002年11月22日,东风-31导弹A型首次发射成功。2006年9月,东风-31导弹A型沙漠试验成功,定型装备部队,新一代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战斗力。

    服役历程

    2009年10月1日东风-31A导弹方队通过长安街
    2007年7月,中国展出了东风-31弹道系列导弹的模型。

    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阅兵,12枚东风-31导弹A型及发射车组成的战略导弹车队作为压轴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2012年8月30日,东风-31导弹A型进行了发射,射向西部某地。

    2014年1月,中国解放军报首次公布了一组中国东风-31导弹在野外进行作训部署的照片。

    2014年1月东风-31导弹野外作训
    2015年9月3日,东风-31导弹A型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再度亮相。

    2017年7月30日,中国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的大型阅兵式上,出现了新型的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

    2017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东风-31系列导弹再次展出。

    201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70周年阅兵,火箭军数型战略核导弹武器在受阅地面方队中最后亮相。由16辆战略核导弹战车组成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是我国大国地位、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

    总体评价编辑本段

    2017-9-19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东风-31
    东风-31弹道导弹总体而言已经较为先进,无论是紧凑的外形、较低的重量,还是射程与载荷比例,均与世界当前装备的先进型号大致相当,在打击精度和生存能力上,也和主流型号基本处于一个档次。但是世界上当前部署的很多同类武器都是20世纪的产物,如美国民兵III甚至是20世纪70年开始部署的,快速反应改进型也于1996年完成,东风-31A在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并无优势。此外,世界同类型武器不少将执行改良延寿计划,以白杨M为代表的最新型号也先于东风-31A前进入现役,在末制导高精确度打击、机动弹头和速燃短助推段技术方面,东风-31导弹A型犹有不及。

    附件列表


    5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核潜艇部队    下一篇 东风-41洲际战略弹道导弹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