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陆军装备   
[1] 评论[0] 编辑
1965年4月,开始正在仿制中的上游-1为基础,研制开发海鹰-1岸舰导弹。以后几十年,以这型导弹为原型

武器性能

  • 中文名称:海鹰系列反舰导弹
  • 所有型号

    1965年4月,开始正在仿制中的上游-1为基础,研制开发海鹰-1岸舰导弹。以后几十年,以这型导弹为原型,衍生出包括岸舰、舰舰和空舰导弹在内的庞大的“海鹰”家族。
    海鹰-1号反舰导弹(HY-1):出口型称为飞龙-3(FL-3)。
    海鹰-2号反舰导弹(HY-2):出口型称C-201。
    海鹰-2改系列:海鹰-2甲系列:包括海鹰-2甲Ⅰ/Ⅱ/Ⅲ等型号.C-201W为海鹰-2甲II的增程改型,为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
    海鹰-2乙型系列:包括海鹰-2乙I/II等
    海鹰-3号反舰导弹(HY-3):出口型号为C-30l
    海鹰-4号反舰导弹(HY-4)

    HY-1

    1965年4月,航空部320厂(今南昌飞机公司)开始正在仿制中的上游-1为基础,研制开发海鹰-1岸舰导弹。以后几十年,以这型导弹为原型,衍生出包括岸舰、舰舰和空舰导弹在内的庞大的“海鹰”家族。
    海鹰-1的弹体外形、制导方式基本上与上游-1相同,但为增大射程将弹体圆柱段增加了760毫米,增加了液体火箭主发动机推进剂量,使最大动力航程增大了1倍。同时重新研制了推力更大的发射助推器,使射程由上游-1的40千米增加到70千米。为了保证射程提高后的射击精度,海鹰-1的自动驾驶仪进行了改进设计,另外,还对弹翼位置稍作调整,研制了地面发射和制导设备。
    1966年12月26日海鹰-1首次试射,1970年10月完成实验,1973年12月设计定型。1972年后开始批量生产装备海军岸防导弹部队。出口型称为飞龙-3(FL-3)。
    海鹰-1号导弹全长6.6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起飞重量为2658千克。弹头重513千克,装药380千克。
    1967年3月,海军决定将其改形为海鹰-1号舰舰导弹(HY-1J),装备051导弹驱逐舰,以解决上游-1号舰舰导弹射程不足的缺点。提高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重新研制的舰面火控系统除保留搜索雷达外,采用集成电路。双机运算、自动切换和“诊断”故障等新技术研制了5A-1型指挥仪。同时研制了三联装回转式发射装置。

    1973年9月21-22日051驱逐舰首舰223号对海鹰-1舰舰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四发四中。1975年12月,海鹰-1舰舰导弹定型。1968年至1978年间,海鹰-1试射19枚,命中14枚,1983年6月,海鹰-1舰舰导弹与舰载武器系统定型。
    在051舰上海鹰-1舰载武器系统与354对海搜索雷达和352甲火控跟踪雷达配合工作。352甲雷达脉冲功率可达200千瓦,作用距离可达55至77千米。若352甲雷达出故障,还可使用343炮瞄雷达做备份引导工作。
    为提高海鹰-1导弹的战术性能,用于装备051G(旅大Ⅲ级)驱逐舰。从1983年起,中国又为海鹰-1换装了旨在提高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提高突防能力的LM-1A型频率捷变雷达;换装了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263C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平飞高度降至20米以下;换装具有30°扇面发射射界的新式自动驾驶仪。
    1985年7月至9月新导弹由109号开封舰首次试射,获得4发4中的成绩,1986年投入生产。1986年12月,改进后的导弹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甲(海鹰-1A)舰舰导弹。其标准的导弹武器系统配置包括——海鹰-1甲导弹(每舰6枚),352甲攻击雷达,347S/347C雷达(兼用),991型作战指挥系统(即ZKJ-4A)及ZJ-7A指挥仪。
    后来,又用海鹰-1甲舰舰导弹技术改进为海鹰-1甲岸舰导弹,与864型岸炮校射雷达配合工作。使海鹰-1A成为岸、舰通用型导弹。可实现15米高度的巡航,8米高度的末段飞行。
    海鹰-1B(B-靶弹)与海鹰-1YB(YB-有源靶弹)均为海鹰-1基础上改进的靶弹,前者供红旗-2A地空导弹打靶,后者供红旗-61舰空导弹打靶。

    HY-2

    几乎在发展海鹰-1的同时,由七机部三院发展了海鹰-2岸舰导弹,该型导弹1967年9月26日实现首飞并命中目标。至1970年3月,海鹰-2导弹设计定型,在实验中取得了7发7中的好成绩。

    海鹰系列反舰导弹 海鹰系列反舰导弹

    海鹰-2岸舰导弹是在海鹰-1的基础上,增加推进剂箱容积,换装大功率发动机,以增大导弹射程。由于体积太大只能用作岸舰导弹。1980年开始装备岸防部队。出口型称C-201。
    海鹰-2全长7.48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全重2998千克。弹头513千克,速度0.9马赫,射程范围20-95千米。
    海鹰-2反舰导弹的制导系统提高了无线电测高仪、主动导引头以及航向控制装置的性能。在弹道发射,海鹰-2反舰导弹可爬升到1000米高度。当转入巡航工作状态后,导弹便开始逐渐下降到100-300米的巡航高度。在飞行末段导引雷达开始工作,导弹将下降到8米高度掠海攻击目标,对目标的自导命中概率为90%。
    在海鹰-2反舰导弹基础上,研制出了海鹰-2改(HY-2G)、海鹰-2甲(HY-2A)和海鹰-2乙(HY-2B)三个系列改进型反舰导弹。自动制导系统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些具有高战术技术性能的海鹰-2反舰导弹家族大量出口伊朗、朝鲜等多个国家。
    海鹰-2改系列:仍然是主动雷达导引,采用LM2型导引头,主要改进采用了高精度低空型无线电高度表,为降低飞行高度进行验证。其平飞高度为30-50米。
    海鹰-2甲系列:包括海鹰-2甲Ⅰ/Ⅱ/Ⅲ等型号,均采用国产DH系列锑化铟被动红外导引头。海鹰-2甲于1982年定型,1984年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亮相。

    从1985年6月定型的海鹰-2甲Ⅱ型开始,采用第二代红外导引头,提高捕获灵敏度,扩大了有源攻击目标范围,具有了全向攻击能力。平飞高度降低到20米以下。现在已发展出海鹰-2甲Ⅲ型。
    C-201W为海鹰-2甲II的增程改型,为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弹体后部仍并联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体制为惯性加雷达制导。其战斗部可穿透坚固的装甲,消灭大型水面舰船。射程达200千米。
    海鹰-2乙型系列:包括海鹰-2乙I/II等,均采用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提高抗干扰能力,采用新的高度表降低飞行高度,实行超低空飞行。2乙I上用的是DM-650型,而1989年试射成功的乙II则采用了具有捷变频能力的新型雷达导引头。

    HY-3

    80年代中期,C-101导弹研制中的大部分技术难题解决后,中国以海鹰-2导弹为基础,移植C-101技术,开发了海鹰-3(出口型号为C-30l)岸舰导弹。主要用于摧毁距海岸线较远的大、中型排水量的水面舰只。
    海鹰-3与C-l0l反舰导弹一样,为鸭式气动布局,在飞行中用鸭式前舵控制导弹俯仰,用尾翼控制导弹倾斜和航向。海鹰-3导弹的尾部两侧装有两台冲压喷气发动机,并捆有4台固体助推器,每个助推器安装了一个稳定翼。弹体长9.46米,连助推器的总长为9.85米,弹体直径0.76米,发射重量3400千克。
    海鹰-3的射程为130千米,其发展型海鹰-3A的射程可达180千米。如果海鹰-3A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形跟踪雷达,将可以大大提高导弹的精度,用以攻击陆上目标。
    海鹰-3导弹的工作方式与C-101类似,目标的坐标和导弹飞行参数在发射前存入导弹。起飞后爬升,四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在将导弹加速至1.8马赫后与弹体分离,以普通航空煤油为燃料的两台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接替工作,将导弹加速至马赫2.0,并保持飞行速度,进入高度在100米-300米之间的巡航飞行,导弹在自动驾驶仪及雷达高度表控制下完成自主控制段飞行后,俯冲到30米高度,抗海浪、抗多种电子干扰的未制导雷达开机捕捉到目标,导弹转入自动导引段飞行,在即将击中目标时再一次降高,直到命中。
    海鹰-3导弹具备末段弹道快速掠海飞行的特点,大大缩短了敌舰的反应时间,降低了敌舰对

    抗和拦截的效能。海鹰-3导弹仅靠自身动能即可穿透目标舰的壳体,重513千克备有延时引信的高能装药破片杀伤弹头在舰体内爆炸。另外,还装有主动激光近炸引信,即使导弹没有命中目标,该引信可引爆战斗部在目标附近爆炸,产生相应的破坏效果。
    一套带有海鹰-3反舰导弹的移动式反舰导弹系统包括:4台牵引式发射装置(每台牵引式发射装置可装一枚反舰导弹);1部警戒和目标指示雷达车;1部火控系统车;l台电源车以及8-12部导弹运输装填车(各携载一枚)。

    HY-4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南级猎潜艇    下一篇 M族弹道导弹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