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太空/天基装备   
[0] 评论[0] 编辑
内之浦航天中心,又名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the Uchinoura Space Center) ,是用于进行日本空间和宇航科学研究院(ISAS,现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一部分)所开发的固体燃料探空火箭以及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发射场。它坐落于日本九州鹿儿岛辖区下大隅半岛东部海岸的丘陵地带,在九州岛的南角,占地面积0.71平方公里(0.3平方英里)。

武器性能

  • 中文名:内之浦航天中心
  • 外文名:the Uchinoura Space Center(USC)
  • 隶    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兴建时间:1962年2月
  • 所属国家:日本
  • 地理位置:北纬31°14,东经131°0445
  • 建成时间:1963年12月
  • 占地面积:0.71平方公里
  • 目录

    简介编辑本段

    内之浦航天中心内之浦航天中心
    内之浦航天中心是日本空间和宇航科学研究院(ISAS,现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所属的火箭发射中心 ,位于鹿儿岛县内之浦町,本火箭发射中心也是世界罕见的山地发射台。在此发射的火箭主要是做为科学探测用途,以及相对小型的固体燃料火箭。
    内之浦航天中心位于北纬31°14′,东经131°04′45'',占地面积约0.71km²(见图)。航天中心的各种专用设施建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顶坪上。 内之浦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设施、遥感勘测设施、火箭与卫星指挥所和光学观测站都是在几座小山被铲平的顶部建造的。航天中心使用20米(66英尺)和30米(98英尺)高的天线来接收轨道上卫星的遥感勘测信号,从而跟踪和控制卫星。 “兰姆达”火箭发射场海拔277m,设有几座“卡帕”和S火箭机动发射台,还包括一个炸药处理室。以前设在这里的“兰姆达”火箭发射台已迁到“缪”火箭发射场。
    内之浦航天中心旧称为日本鹿儿岛航天中心,现名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2003年整编后改称的。
     内之浦航天中心是用于进行日本空间和宇航科学研究院(ISAS)--现在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一部分--所开发的固体燃料探空火箭及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发射场。它坐落于鹿儿岛辖区下大隅半岛东部海岸的丘陵地带,在九州岛的南角,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0.3平方英里)。内之浦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设施、遥感勘测设施、火箭与卫星指挥所和光学观测站都是在几座小山被铲平的顶部建造的。航天中心使用20米(66英尺)和30米(98英尺)高的天线来接收轨道上卫星的遥感勘测信号,从而跟踪和控制他们。

    研制历程编辑本段

    内之浦航天中心于1962年2月作为东京大学工业科学学院的一部分而建立。1964年,它成为东京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一部分。七年之后,内之浦航天中心作为独立的研究机构而成为日本空间和宇航科学研究院(ISAS)的一部分。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成立之后,这座中心于2003年10月1日重新命名为“内之浦航天中心”。

    使用情况编辑本段

    为了不影响当地的渔业发展,内之浦航天中心每年的发射活动被限制在两个月内。尽管如此,在1970年~2003年间还是有360多枚火箭和23颗卫星及探测器从这里发射。这座中心最初是用来发射大气探空火箭和气象探空火箭的。这里的第一次轨道发射任务于1970年2月11日进行,在这次任务中使用一枚Lambda 4s一5火箭发射了一颗ohsumi卫星,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内之浦航天中心所发射的最大的运载火箭是M-V型,它于1997年首次发射。这里进行的最近的一次发射活动是在2006年9月22日,这是M-V运载火箭的最后一次发射,将“日出”(Hinode,So1ar B)号卫星送入了地球轨道。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1962年2月,日本航空航天研究所在鹿儿岛县的内之浦附近选中一个多山丘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作场址,并开始兴建。
    1963年12月,航天中心开始投入使用。
    1965年,内之浦航天中心已拥有发射“卡帕”和“兰姆达”固体燃料探空火箭的全套设施。
    1970年2月11日,用“兰姆达4S-5”火箭把日本的第一颗技术卫星(质量24kg,被命名为大隅号)送入337/5141km的轨道。
    以后,科学卫星的发射率大约每年一颗。
    自1964年以后,发射场进行了扩建,用来发射推力更大的“缪”运载火箭。

    基地组成编辑本段

    “缪”火箭发射场

    “缪”火箭发射场“缪”火箭发射场
    “缪”火箭发射场是内之浦航天中心最大的发射场,海拔220m,面积25000m²。它拥有“缪”火箭服务塔、总装车间、发射控制掩体(离发射台约80m)、卫星测试车间、动平衡测试车间以及推进剂贮存库。“缪”火箭服务塔架为36m高、10层钢制结构,重350吨。整个服务塔架可沿直径为10米的圆形轨道回转。火箭在塔内的发射架上垂直组装好,然后,服务塔便转到发射方向。随后,发射架与火箭移出塔架并倾斜到一个合适的发射仰角(75°~80 °)准备发射。
    内之浦发射台很特别的一点是发射台采用斜向发射台(而不是一般常见的直立发射台),这是为了万一火箭发生意外的时候,靠海的这个发射台发射的火箭会直接落海,而能将影响地面造成伤亡的程度减到最小。

    KS中心

    发射器和S-520火箭 发射器和S-520火箭
    KS中心,即探空火箭发射场,海拔276米,面积7000平方米。是SS-520,S-520和S-310型观测火箭的点火发平台。1970年2月11日在这个发射场用“兰姆达4S-5”火箭把日本的第一颗技术卫星(质量24kg,被命名为大隅号)送入337/5141km的轨道。

    其他组成

    内之浦航天中心内之浦航天中心
    内之浦航天中心,除“缪”火箭发射场和KS中心外,还有控制中心、遥测中心、卫星跟踪中心。
    其中,控制中心主要发出发射控制指令,例如指导探空火箭(如SS-520,S-520,S-310)从KS中心点火发射;此外,还可以对雷达数据集中管理,并显示火箭飞行路径。
    在航天中心多处高地上都设有天线,主要负责跟踪和接收从科学卫星回来的遥测信号(S波段和X波段)。

    使用情况编辑本段

    为了不影响当地的渔业发展,内之浦航天中心每年的发射活动被限制在两个月内。尽管如此,在1970年~2003年间还是有360多枚火箭和23颗卫星及探测器从这里发射。这座中心最初是用来发射大气探空火箭和气象探空火箭的。这里的第一次轨道发射任务于1970年2月11日进行,在这次任务中使用一枚Lambda 4s一5火箭发射了一颗ohsumi(大隅号)卫星,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内之浦航天中心所发射的最大的运载火箭是M-V型,它于1997年首次发射。2006年9月22日,这是M-V运载火箭的最后一次发射 ,由M-V-6火箭将“太阳 - B”(Solar B)号卫星送入了地球轨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山雀(Parus,Tsikada-M系统的军用型)    下一篇 SAR-Lupe雷达侦察卫星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