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战列舰   
[0] 评论[0] 编辑
H39型战列舰是德国自1918年以后研制的新式战列舰之一。和美国的“蒙大拿”级战列舰一样,它也是二战时未完工的战列舰。
H39型战列舰拥有十分强劲的火力。它装有四座双联装406mm主炮、六座双联装155mm副炮、八座双联装105mm高炮、八座双联装37mm高炮、六座四联装20mm高炮、两座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另外,H39型战列舰搭载4架Ar196水上侦察机,装备两座弹射器。

武器性能

  • 中文名:H39型战列舰
  • 制造地:德国
  • 制造时间:1918年
  • 类    型:军事武器
  • 目录

    历史编辑本段

    H39型战列舰设计图 H39型战列舰设计图

    1939年1月,德国最高统帅部通过了“Z”计划,其核心是建造两级新式战列舰,其中一级就是俾斯麦级,另外一级就是“H”级战列舰。而H39型是“H”级战列舰的最初设 计方案。

    1939年7月15日,H39型战列舰动工。它全长277.8米,宽37.2米,标准排水量53000吨,满载排水量62496吨,最大吃水10.4米。其推进装置3轴3桨2舵,主机为柴油发动机,航速30节,以16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为9000海里。人员编制为2100人,战时2400人。

    特点编辑本段

    H1939年计划(以下称H39)型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在俾斯麦级战列舰基础上研发的新型战列舰。

    1939年1月德国最高统帅部正式通过了代号为“Z”(Z计划)的大规模造舰计划,“Z”计划(Z-Plan)正式启动。计划将使德国通过实施近10年大规模造舰计划,最终拥有向最强大的海权国家(针对英国)挑战的实力。

    Z计划的核心是两级大型战列舰,其中之一为俾斯麦级战列舰(Bismarck Class);另一级即:H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H" Class)。

    计划中的H级战列舰设计始于1937年。1939年7月15日首制舰H39开工,当时预计共建造6艘(即H舰、J舰、K舰、L舰、M舰和N舰),因此H39型也是该级舰的最初方案。

    1940年该方案得到了改进,有两种基本型号:H40A和H40B,两者在推进装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别。H40A在H39的基础上削减掉了1座双联406mm炮塔。H40B应用了当时很少见的柴油/蒸汽轮机混合推进系统和和H39相同的火炮布置,显然在技术上比H40A更先进。随着战争的进行该方案得到了继续的改进,即后来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H39型线图 H39型线图
    H39动力舱布局,专为柴油机特化 H39动力舱布局,专为柴油机特化

    与俾斯麦级相比,H39没有使用当时战列舰普遍采用的重油锅炉-蒸汽轮机动力模式,而是采用类似于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全柴油机作为动力。这是因为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在海军发展上受到严格限制,即便希特勒上台后决心扩军备战,但是短时期内德国海军仍然无力与英国、法国直接抗衡,因此德国海军转而追求单舰袭扰的破交作战模式,要求单舰具备在大洋上作为“独狼”猎杀敌国运输船的能力,特别重视战舰的航速与续航能力。但是之前建造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以及俾斯麦级战列舰,在建成之后才发现传统动力的续航能力远低于德国海军设计时的预想,达不到破交作战的要 求,因此在设计H39型战列舰时,又重新回到全柴油机的老路上,使用12台9缸双动2冲程柴油机推动,另有两座燃油锅炉和两座废气锅炉提供备用动力,续航能力大幅度提升。预计满载状态下以19节的高速巡航状态时续航能力仍可达17600海里,但是作为取舍的代价,整个动力系统的体积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排水量大幅度攀升,最大航速因此降低到了30节。

    H39装甲布局图 H39装甲布局图

    防护方面,H39级在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基础上,削弱了一部分装甲,主装甲带水线处的厚度从俾斯麦级的320毫米削弱到300毫米,穹甲增强到120毫米。这是因为作为破交战舰,德国海军并没有打算让其参与传统的战列舰对决,装甲能抵御假想敌的高速战舰即可,俾斯麦级的装甲在这方面是过甚的,因此H39适当削弱装甲以降低吨位。因为侧重远洋破交作战性能,和当时其他海军强国相反,德国的新型战列舰都没有采用集中防护布局,而是继续沿用无畏舰时期的全面防护模式, 对非重点部位也设置了一定程度的装甲,以提高对小型舰船火炮的抗打击能力,H39型也是如此。此外,H39型继承了德国海军重点追求抗沉性的设计思路,和俾斯麦级一样,沿用在当时被其他列强不同的穹甲防护模式,其优点是近距离能有效防护核心舱室不易受到攻击,缺点则是对远距离大入射角度的炮弹防护效果不佳,且占用大量宝贵的舰内空间。H39在防护上最大的缺陷是和以往的德国战列舰一样,水平甲板装甲较为薄弱,对于远距离大入射角来袭的炮弹以及航空炸弹防护能力不足。此外,防雷隔舱过少,且没有考虑过对水中弹的防护,也是H39型在防护上的缺陷,这些问题恐怕都与德国自一战后长期缺乏大型军舰的建造与使用经验有关。

    H39轴系结构图 H39轴系结构图
    H级战列舰的406毫米主炮穿深 H级战列舰的406毫米主炮穿深

    火力方面,H39使用了新式的406毫米主炮Drh C/34型主炮,如同以往的德国战列舰,使用高速标准弹。轻弹在近距离有初速高、精度好的优点,因此该炮的总体威力和远距离精度,在同口径主炮当中超过了使用超重弹的美国MK1(装备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MK6(北卡罗来纳、南达科他级)与MK7(依阿华级)型16 寸主炮旗鼓相当,也强于日本的三年式41CM主炮(长门级),和使用轻弹的英制MK.L型406毫米主炮(用于纳尔逊级战列舰),以及30年代之前未换装新式炮弹的美国MK1型406毫米主炮。德国也曾研制过重弹,此外也有将该炮直接阔膛加大口径至420毫米的尝试,但是并没有为H39型装备的计划。与俾斯麦级一样,H39的对空火力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在同时期的战列舰中对空火力显得较为薄弱。德国曾研制过舰用新式127毫米高平两用副炮,以增强防空能力,然而一直到德国战败,该炮都未能研制成功。

    德国在雷达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不及英国和美国先进,因此H39级和俾斯麦级一样,装备专门的火控雷达。H39型按照设计,装备和俾斯麦级相同的FuMO23型对海搜索雷达,该雷达工作频率为368兆赫,波长约为81 厘米,最大作用距离约为25 千米。这种雷达性能本来能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搜索水面,但德国的雷达设计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也就是所说的P型显示器),仅有距离显示器,方位依靠天线底座的同步感应器驱动机械方位显示盘指示,因此这种雷达在对多个目标和曲折的海岸探测时非常繁琐,方位雷达仅能针对单个的目标才具备清晰的目标舷角关系,因此这种雷达只能用作火控目标指示。81 厘米波长测量误差偏大,但能够满足战列舰在30千米距离上的齐射火控性能。德国海军也没有打算把这种雷达用在更复杂的探测场合,只是将天线与10.5米光学测距仪安装在一起仅仅用于火控,为炮长提供目标的方位作为瞄准的参考数据,测距与测向准确度并不能作为火控雷达直接瞄准。此外,德国当时并没有研制出舰用对空搜索雷达,所以H39级在建造阶段很可能和俾斯麦级一样,没有装备对空搜索雷达,这是一个重大缺陷。

    H39舱室划分 H39舱室划分

    可以说H39型战列舰是结合了当时德国海军许多特殊性能要求而做出来的独特设计,德国海军原本计划建造6 艘该级战列舰。1939年,头两艘H39型(分别代号H、J号舰)相继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以及布莱梅的德希马克造船厂开工。然而仅仅数个月后,希特勒未能等到德国海军宏大的Z造舰计划完成就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舰的建造被中断,资源被挑拨给战争需求更迫切的其他部门,后续三艘的建造计划也被取消。1940年4月15日,德国海军正式取消了两艘H39的建造订单,之后未完工的两舰在船台上被拆解。

    由于依据德国海军的传统,军舰要在下水时才会得到正式命名,而H39型战列舰开工建造的头两艘尚未完成船台上的基本船体建造就被停工拆解,因此和Z计划中的其他未完工的战舰一样,H39型战列舰没有一艘获得过正式的舰名。两艘俾斯麦级成为德国在二战时期仅有的正规战列舰。

    虽然H、J两舰因为未完工,并没有得到正式的命名,不过从一些历史记录中可以得到一些其若竣工之后会如何命名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关于战列舰H和J的命名,最可信的说法来自于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在几个不同版本的希特勒桌边谈话录中,希特勒几次提到他对未来海军主力舰的命名安排:


    “1942年7月4日晚(狼穴):
    晚餐时元首提到,像乌尔里希·冯·胡滕和葛兹·冯·伯利欣根这样进步的人物能出现在那个年代是多么令人惊异……正因为他们纯粹的德意志爱国情怀,德国人民至今仍然记得他们的事迹。他指出以后的海军大型主力舰应该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亨利.皮克,《希特勒元首总部桌边谈话录》


    “元首总部1943年6月19日:
    过去我曾下令过建造一支战列舰编队。一旦建成,这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编队,两艘战列舰的名字将是乌尔里希·冯·胡滕和葛兹·冯·伯利欣根。如今我很高兴这一计划没有成为现实。建造和维护这种战舰对我国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而她们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这种舰队的存在意义就像‘最后的骑士’那出戏一样。除了潜艇,我们需要的是小型舰艇。快艇驱逐舰,类似的东西。日本人至今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舰队,但要运用这种力量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威胁来自空中,想想俾斯麦的沉没吧……”
    ——维尔纳.约赫曼,《希特勒元首总部独白录:1941-1944》

    因此,H和J两舰若下水服役,很有可能分别以“乌尔里希·冯·胡滕”和“葛兹·冯·伯利欣根”这两位德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命名,这也符合纳粹德国以英雄之名为军舰命名的惯例。当然,由于两舰最终都没有下水完工,没有获得正式名称,所以以上推测也就永远失去了印证的机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皇权号战列舰    下一篇 毫号战列舰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