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核武器   
[1] 评论[0] 编辑
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RS-24,俄语:РС-24“Ярс”,北约代号SS-27),是俄罗斯的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多枚分导弹头。它飞行速度快,并能作变轨机动飞行,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这种导弹是在白杨(北约代SS-25)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是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超级秘密武器。白杨-M导弹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重47吨,长近23米,安装有固体燃料发动机,能以疯狂的速度拔地而起,可以摧毁1万公里以外的目标。而无论敌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拦截,都难以把它击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称“白杨-M导弹”为“疯子”的原因。美国人承认,“白杨-M导弹”大大降低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计划产生了混乱。

简要概述

“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原计划进行7次试射,实际上只进行了4次。

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4次发射试验,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发射。

“白杨”-M导弹系统是俄罗斯导弹制造业历史上第一种自己研制和生产的弹道导弹系统。

研制背景

更新换代

白杨导弹白杨导弹
俄罗斯的战略火箭军中,有50%的导弹超过了安全期限。80年代部署的SS-18、SS-19、SS-24和SS-25等战略导弹型号到21世纪初都将超出使用期限。俄罗斯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战略导弹种类曾有11种之多,这对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造成很多问题。

当时,在俄罗斯研究投产的3种洲际弹道导弹中,只有SS-25属于单弹头导弹。在乌克兰组装的SS-24是一种多弹头导弹,1992年仍在研制之中的SS-18的后继型(SS-X-26)也是一种多弹头导弹。SS-25适于携带一种先进的单弹头,并且主要是在俄罗斯组装,因此该导弹成为俄罗斯的当然选择。但SS-25导弹的公路机动系统的发射车太复杂,而且操作和维护费用很高。由于机动发射车操作人员的数目是地下井发射的5~6倍,所以俄罗斯火箭军的编制人数增加了大约数万人。按照《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Ⅱ)的规定,俄罗斯最重要的两种战略型多弹头导弹SS-18和SS-24最迟在2007年撤除。俄罗斯亟须发展适应21世纪核战略需求和符合STARTⅡ规定的新一代战略导弹力量。发展完全由俄罗斯研制和生产的战略型号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是从苏联继承过来的,而苏联生产战略导弹的工厂有75%是在俄罗斯境外。俄罗斯大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是在乌克兰制造的,这与俄罗斯的核大国地位不相符。主要战略型号SS-18、SS-24分别由乌克兰的扬格尔设计局研制,由南方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制造。白杨导弹虽在俄罗斯境内总装,但其惯性制导系统也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生产的。因此,为加强战略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独立性,俄罗斯必须发展全部零部件在俄罗斯生产,全弹在俄罗斯总装的新型战略型号。白杨-M是第1种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研制、生产的战略弹道导弹。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和发展起来的。

专家分析

部署概况

装备试验

实验概况

导弹导弹
塔曼导弹师此次装备的2枚单弹头式“白杨”-M导弹,只是该师计划中一个团应配备10枚数量中的1/5。俄方也通报了这两部发射井的地理坐标:北纬51度48分,东经45度39分;第二部发射井的地理坐标是北纬51度45分,东经45度41分。在此之前,塔曼师装备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战略导弹。塔曼导弹师位于俄罗斯萨拉夫州,离萨拉托市仅20多千米的距离。在这里的地下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并且已进行核战备值班30多年。该师为红旗导弹师,曾获得过苏联“十月革命”60周年勋章,前身是歼击航空兵师,出过30多位苏联英雄,现任师长为尤里·卡维林少将。卡维林少将生于1956年4月24日,1974年开始服役,毕业于捷尔任斯基学院(现彼得大帝军事学院)指挥系。在首批装备的2枚“白杨”-M导弹中,第1枚为教学训练弹,用于战勤人员的训练,以便充分掌握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所谓训练弹就是除战斗部和固体燃料外,其它组件和设备齐全,所缺设备和组件都配备有模仿器并用相应的重物予以配平,在重量上与实弹别无二致,在教学训练时可演练发射准备到实弹发射的全过程。第2枚为正式列装导弹,但没有安装上战斗部,专家们解释导弹上未配备战斗部的原因是“白杨”-M导弹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完全正式定型,首次装备部队进行试验性战备也是研制和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完成了全部试验工作之后,导弹上才能安装上真正的战斗部。用于“白杨”-M导弹的核弹头正存放在国防部的特种仓库中,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俄罗斯军方表示,“白杨”-M导弹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飞行技术性能,比国外同类型导弹先进5-6年时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防空武器无法将其击落。俄罗斯武装力量将携带“白杨”-M导弹系统进入21世纪。

飞行试验

白杨导弹白杨导弹
白杨-M导弹从1994年12月20日开始进行飞行试验,到1997年7月8日共成功地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由于急于部署和研制经费紧缺等原因,白杨-M导弹在成功进行4次飞行试验后,地下井发射型的首批2枚导弹于1997年12月24日开始部署在位于乌拉尔南部的塔吉谢沃导弹基地。1998年10月和12月又进行了两次白杨-M导弹的飞行试验,第5次试验发射后不久导弹就爆炸了,第6次试验成功。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称第5次试验为发射自毁爆炸,第6次为正式装备前的最后鉴定试验。表2为白杨-M导弹的飞行试验情况。

1999年12月14日11时5分(莫斯科时间),白杨-M又一次进行了发射试验。从俄罗斯北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普列谢茨克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当时,俄罗斯总理普京观看了这次发射,显示俄罗斯对该武器的高度重视。2000年2月9日12时59分(莫斯科时间),一枚白杨-M导弹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这枚白杨-M导弹飞行约8000km后,准确击中俄罗斯东部勘察加半岛上的预定目标。

研制过程

性能特点

结构特点

战略部署

白杨-M导弹是在SS-25基础上研制的,按照常规,应该采用陆基机动部署方式,但白杨-M优先采用了地下井部署方式,50%以上的导弹采用地下井部署,其原因可能与地下井发射技术的改进以及公路机动发射系统的不安全和作战保障费用高等有关。

(a)公路机动部署的不安全性

白杨导弹白杨导弹
陆基战略弹道导弹以机动部署提高射前生存能力是针对躲避第一次核打击而言的,但是公路机动部署方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迄今为止国外洲际弹道导弹中只有SS-25导弹采用公路机动部署,这种部署方式的经验也比较少。SS-25导弹的发射质量约为45吨,假设导弹与发射筒一起的质量约50吨,按载重系数(上装质量与整车质量之比)为0.5,SS-25导弹的多功能发射车(TEL)满载总质量为100吨级。与此对比,侏儒导弹的加固多功能发射车满载质量也为100吨级(97.6吨),但侏儒导弹的发射质量仅16.8吨,假设与发射筒一起的上装质量约20吨,可见,与侏儒导弹相比,SS-25多功能发射车上部过重,易于出现翻车等事故。在1994年,SS-25导弹的多功能发射车就发生过10余次事故,包括多次载有导弹时的翻车事故。因此,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曾被迫限制SS-25导弹多功能发射车的道路行驶速度。白杨-M导弹的发射质量比SS-25导弹还大,而且使用底盘为更长的八轴多功能发射车,所以采用公路机动部署可能有更大的不安全性。

(b)公路机动部署费用昂贵

由于多功能发射车性能复杂,战略弹道导弹公路机动发射系统除用于作战的代价昂贵外,操作和维护保养费用也很高。SS-25导弹机动部署系统除多功能发射车外还需配备相当数量的作战保障车。其作用如下:

(1)用以指挥和控制远离主基地的SS-25导弹的机动指挥车、导弹测试车、测地车、气象雷达车和用于开挖发射车掩体的作战工程车

(2)为发射系统全体指战员提供机动生活保障的称为“机动城”的综合设施车队,供24人休息的机动卧车和野炊车等;

(3)在发射系统作战展开时用以保障安全的轻型装甲车。SS-25导弹部署一台多功能发射车所需人员比地下井式发射需要的人员多5~6倍,部署几百枚机动发射导弹就意味着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要增加数万人。

(c)多功能发射车生产厂

当前在白俄罗斯用于白杨-M导弹公路机动部署的八轴MAZ-79221多功能发射车底盘的生产及发射车总装都是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汽车制造厂,虽然在俄罗斯的库尔干有可能生产这种重型的运载发射车,但是这个因素也会影响公路机动部署的数量。

(d)地下井发射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白杨-M导弹发射所需的准备时间很短,据称一旦预警系统确认战略导弹基地受到核攻击,白杨-M导弹可在几分钟甚至数十秒钟内从地下井发射。另外,白杨-M导弹将部署在经过改进的SS-19、SS-18大型导弹的地下井中,为了适应弹径较小的白杨-M导弹,这些地下井要添加钢筋混凝土衬层,这样也会提高井中导弹的生存能力。白杨-M导弹可与任何发射装置配套。该系统可利用现有的设备,与现有作战指挥、通信系统兼容匹配,这可使装备部队的费用减少一半以上。部署一套新型白杨-M导弹武器系统,只需在发射井中安装30%的新设备,其余稍加改进即可使用。

技术优势

速燃技术

“白杨”-M导弹是一种3级固体导弹。其第一级、第二级取自SS-20,但采用了大推力速燃发动机技术,第一级还安装了大直径新型速燃固体发动机,推进剂的装填量相当大。第三级是新研制的,采用了最先进的推进剂--复合推进剂丁羟加奥克托金。在结构设计上,该导弹还首次采用了3台巡航固体燃料发动机,使导弹的功率更加强大,具备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机动助推的能力,能够在飞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样条件下的液体导弹加速时间缩短近一半),不仅大大缩短了发动机的助推段工作时间,而且整个飞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也比以前的战略导弹大大缩短。新型发动机技术还使“白杨”-M导弹能在大气层内实现关机,从而使天基红外探测器难以发现、监测和跟踪导弹的行踪,有如销声匿迹一般。这样,NMD就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跟踪和拦截。

变轨技术

导弹的机动变轨就是改变导弹基本上沿着不变弹道飞行的轨道,以有效突破敌防御系统的拦截。“白杨”-M导弹由于采用了新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其飞行弹道已不是普通的惯性弹道,在飞行过程中可机动滑翔,从而多次改变弹道高度。其弹头也具有特殊的弹道,反导系统难以发现和跟踪。在导弹的末助推推进与控制系统中,包括4个互通的燃气发生器。每个发生器有两个喷管,由燃气阀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控制末助推级的飞行和弹头的释放。每个燃气发生器可由发动机按照预设的程序带动旋转,以改变控制力的方向,并实现机动变轨,从而提高导弹的反拦截性能。

分导技术

分导式多弹头就是一枚导弹发射多个分别沿不同轨道飞行、瞄准不同目标的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就是一枚可以产生巨大杀伤效果的炸弹,即使这些弹头被击毁,也可以大大消耗拦截导弹的数量,从而使后续导弹得以突防。有关研究证明,当子弹头数为5~15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就是说,拦截导弹将无从拦截。“白杨”-M导弹最初设计的是一种单弹头导弹,但在投掷重量和其他相关技术上留有改装为多弹头分导式导弹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时,使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将装备部队的新一代“白杨”-M导弹就是这样一种可携带多枚弹头的分导式导弹面对铺天盖地的来袭弹头,NMD是分身乏术,难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术

抗核加固技术就是在弹头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拦截导弹的核辐射、电磁辐射;也可在导弹上采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导弹抗击拦截导弹碰撞的能力。

另外,“白杨”-M导弹的控制系统还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使电磁脉冲干扰失效,使导弹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及飞行的安全与稳定性,有效规避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贝尔格拉诺号    下一篇 背包核弹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