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坦克   
[0] 评论[0] 编辑
坦克歼击车是装有反坦克加农炮或反坦克导弹的装甲战斗车辆。由德国发明。装有反坦克加农炮的轮式坦克歼击车,也称轮式反坦克自行火炮,是近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坦克歼击车。坦克歼击车广泛装备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武器性能

  • 中文名: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
  • 外文名:Tank Destroyer
  • 发明国:德国
  • 广泛装备时间:1916年
  • 简介

    美国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 美国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

    采用坦克底盘改装底盘(增加战斗室)的典型轮式坦克歼击车有安装88mm 火炮的德国“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又名象式坦克歼击车)重68吨、安装128mm火炮的德国猎虎坦克歼击车(重72吨)、和安装100mm的SU-100坦克歼击车。。虽然这些新型反坦克装甲车辆刚刚出现时还在研制阶段,但是引起了各国对轮式车辆“小车扛大炮”的极大兴趣。

    除上述利用专用底盘研制轮式坦克歼击车外,各国还利用轮式装甲侦察车、轮式步兵战车和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的底盘发展了许多安装大口径火炮的轮式坦克歼击车的变型车。

    发展史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都开始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在此后不久,法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 “乐天号”。 “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点是炮管较送长,炮膛压力较大,因为实心的穿甲弹出炮之后,动量很大,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国专用反坦克炮相继问世。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20毫米。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37毫米加大至76─122毫米,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破甲威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纳粹德国的集群坦克曾装备使用了上万门反坦克炮。同时,由于在战争中期(1941年)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达到了与德国坦克不相上下的状态,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策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 “坦克杀手”,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象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反坦克炮,还有一些国家则用自行反坦克炮机动性和防护性较差的牵引式反坦克炮。牵引式反坦克炮是坦克发展的新趋势,由于安装在轮工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东山再起之势。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威力,因而在某些国家里它又被称作 “歼击坦克”。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强击炮又有区别: “歼击坦克”火炮口径与坦克相近,装甲厚度和总重量一般比坦克大,炮塔多为固定式,比较笨重。

    世界自行反坦克炮小传

    三号突击炮G型 三号突击炮G型

    自行反坦克炮,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自行机动的反坦克炮,一般来说,拥有一个中等性能的底盘、轻型装甲 防御和一门大威力的坦克炮,能够在常规距离内摧毁敌方的坦克。

    出生

    反坦克炮是随着坦克的出现而出现的。有必有盾,自从坦克这个钢铁怪物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一直在不断的寻找对付它的方法,威力大、射程远的火炮自然成了首选武器。有意思的,最早的承担反坦克任务的火炮并非地面压制火炮,而是高射炮。飞机在一战初期就参加了战斗,为了对付飞机,德国大量装备了数量众多、性能优良的高射炮。
      战争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当1916年坦克第一次出现在德国人面前时,德国人发现他们手中的武器对坦克几乎无能为力,机枪步枪打不穿坦克的装甲,而地面压制火炮又无法对付机动目标,此时唯一能够对付英国坦克的居然只剩下高射炮。无论是精度、反应速度、威力和射程上,高炮都是对付坦克的上上之选。从一战开始,高炮打坦克几乎就成了德军的传统,有人称隆美尔在二战中首创用高炮打坦克云云,不符事实【虽然当时88毫米高炮确实是反坦克神器】。
      早期的反坦克炮和其他大多数火炮一样,都是牵引式的,而且多为骡马拖曳式。毕竟那时候的汽车并不普及,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战争的条件还不成熟,反坦克炮对机动性的需求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自行反坦克炮并不能有效增加其作战能力,反而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得不偿失。一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军备处于一个停滞阶段,各种军事理论和军种装备一直停滞不前,装甲力量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反坦克炮的发展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到了二战时期,一方面,由于坦克装甲强化,反坦克炮需要更大的口径,同时也造成了反坦克炮重量增大,机动困难;另外,为了对付敌方的装甲集群的机动突击,对反坦克炮机动性的要求反而更高,如此一来,以往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自行式反坦克炮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当然,对付敌方坦克最好的手段就是更多更好的本方坦克,但坦克的成本是要成倍的高出自行反坦克炮的,一辆坦克的成本相当于两至三门火力相当的自行反坦克炮。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将坦克用于进攻,而将自行反坦克炮用于防守,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作战方式。
      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出现在德国人手中。1939年,为了弥补坦克数量的不足,德国人将从捷克得到的性能优良的47毫米反坦克炮,装在已经处于淘汰期的1号坦克车体上,制成了世界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

    发展

    四号坦克歼击车 四号坦克歼击车

    除德国外,其他国家也相继发展了自行式反坦克炮。

    在30年代的时候,苏联曾经成功的尝试在大量的T-26基础上发展自行突击炮以及自行反坦克炮,这些这些提供了苏联一些制造的经验。1942年10月19日,GKO发布了第2429号文件命令GAZ和第38号工厂发展一种轻型自行火炮,装备有 76.2mm的ZIS-3型火炮。新车的底盘和引擎将根据T-70坦克,增加整车的长度和负重轮。1942年11月,两个工厂拿出了他们的设计车型, GAZ工厂的设计车型定名为GAZ-71,而38号工厂的则定名为SU-12(如图2)。42年12月9日,经过比较测试SU-12方案则被接受了,并正式定名为SU-76,43年1月1日开始批量生产。两台GAZ-202引擎被平行安置取代了T-70的直线型,并加上了厚度为10-35mm的封闭装甲板,加农炮口径为100mm,驾驶舱前置在两台引擎中间,ZIS-3Sh火炮则安装在上部结构,整个上部结构后置,乘员为3人。1943年1月底,以SU-76自行突击炮建立了两个自行火炮团并投入战斗。

    SU-76的布局近似德国“貂鼠”III自行反坦克炮,敞开式炮位,发动机在车身前部。装甲很薄,车身正面30度斜角的装甲厚25毫米,火炮弹盾也是25毫米厚。SU-76高2.1米,战斗全重仅10吨,由两台GAZ汽油发动机驱动,总功率 170马力,机动性非常好;可以随车携带60发炮弹。苏军一共组建了119个自行炮兵团配属各步兵师,每团装备21辆SU-76,另外还有7个自行炮兵旅直属大本营预备队,每个旅装备60辆SU-76和5辆T-70坦克。到战争结束一共有14,292辆装备部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自行火炮。
      它的优点是低轮廓,高机动性,很低的地面压力使其能行驶在沼泽以及森林等不良地形,它不仅可以用在反坦克作战,也可以协同步兵可以直接用火力摧毁碉堡和敌军加固的建筑物,深受红军战士的欢迎。更加重要的是,它廉价且容易生产,解决了红军的短期困难。虽然在战争后期的巷战中SU-76因为薄弱的装甲以及敞开式车顶损失惨重,并受到红军战士“Suka”(意思是母狗)的恶评,但这是战术指挥问题而非兵器本身的问题。无论是二战中还是90年代的车臣战争和2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都暴露了装甲力量在巷战中的脆弱性,将大量装甲力量在没有得到足够步兵和炮兵保护的情况下投入到巷战中,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相比之下美国的M3自行反坦克炮就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了。美国参战后,发现他们手中根本没有能够有效对付德国装甲集群的装备,于是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就被提上了日程。不过美国第一种真正的自行反坦克炮—M3自行反坦克炮却着实让人失望,它不过是将上个世纪法军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装在M3型半履带式装甲运送车车体上拼凑而成,威力根本无法对付德军的装甲兵团,结果在北非被隆美尔的非洲军痛殴之后,M3不再是西线美军的反坦克主力,而被发配到太平洋跟日本人作战.在缺乏重型装备的日本陆军面前,M3作为野战支援火炮,主要作战对象从装甲目标变成工事与步兵火力点, 表现还算称职。
      不过二战中最强的自行反坦克炮还得数德国的犀牛式自行反坦克炮。1942年2月,埃克特 Alkett公司在四号坦克底盘上装备43/1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与虎王式坦克的主炮相同)。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将其命名为犀牛。尽管装甲防护薄弱,但却为这种威力惊人的火炮提供了急需的机动能力。
      从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总产量为474辆。
      最著名的犀牛王牌是519营1连的Albert Ernst中尉,他后来出任512营1连的连长。在1943年12月23日的战斗中, 用21发炮弹摧毁了14辆苏军坦克。这次战斗也为他本人赢得一个称号“维帖布斯克之虎(Tiger of Vitebsk)”。在43年的这个12月,Ernst中尉的总战绩达到击毁19辆坦克。1944年1月22日,他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欧洲战场上摧毁过美军新型的M26“潘兴Pershing”重型坦克(配备长身管的90毫米坦克炮、重型装甲防护)的武器。1945年3 月6日,一辆美军第3装甲师的M26在250米的距离上被一炮击毁,这个“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杰作发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镇,似乎是 M26在二战中的唯一战损记录。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也研制装备了类似的装备。如英国的射手和意大利的M1M等,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都不如德苏两国。

    错综

    武器的命名往往是通过 作战目的而非结构特点。如装甲运输车,就是带有装甲的、用在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车辆。虽然车上装有机,但绝对不会将命名为“自行机枪”,而为机枪只是为保护其执行运输任务的一种工具。如果在装甲运输车上装一门机关炮,虽然此时仍然保留了运输能力,但作战目的已经改为了搭载和支援步兵战斗,再称其装甲运输车已经不妥,更不能称为自行机关炮,机关炮仍然只是为了执行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但是,如果在装甲输送车上装一门具有高射功能的机关炮及相应的设备,那么它的作战目的就完全改变了,它不再承担运输任务,而是为高射炮提供机动与防御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武器系统的“主角”从“车”变为了“炮”,名称也就相应的改为“自行高炮”。
      可是人类为武器的分类从来没有足够清晰过。比如榴弹炮与加农炮,两者的区别曾经象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一样明显且容易分辨。榴弹炮的身管与口径比不能超过40倍,而加农炮在40倍以上。但自从45/52倍身管的榴弹炮出现之后,这个传统的分类标准被彻底的颠覆了。这个问题,同样也出现在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之中。

    圣沙蒙突击坦克 圣沙蒙突击坦克

    与自行反坦克炮并行发展的,还有两类相似的武器:突击炮(强击炮)与坦克歼击车。这两类武器大多数与自行反坦克炮非常接近,无论是外形还是作战使用都是这样,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想清楚三者的关系,必须要拿出抽丝剥茧的精神才行。
      突击炮(Sturmgeschutz)是一种自行火炮,一战时就已出现,法国的圣沙蒙突击坦克应该算其鼻祖。

    比较出名的有:德军的三号突击炮【三秃子】和突击虎。 早期的坦克其实是一种纯粹的突击兵器,作用就是帮助步兵更好的突破对方的防线——这一点于二战中的突击炮作用是一致的。到了二战时期,坦克的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一种突击兵器转变为了一种歼击兵器,在许多的时候,它不是用来攻击对方的阵地,而是与对方的坦克和装甲车辆进行决定,以取得某一地域的控制权。这一点在歼击机的作战理论有类似的地方。 在支援步兵方面,则更多的使用突击炮。与坦克相比,突击炮的结构往往更简单,火炮的威力也更大,更适合用于阵地进攻。
      早在1935年,曼施坦因就向德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提议,组建“突击炮兵”部队,伴随步兵进攻,提供一线火力支援。次年,德军军械署要求奔驰公司研发一种装甲战车,取消炮塔,全封闭车身,装备一门75毫米压制火炮,高度必须在2米以内。这个思路后来成为苏德歼击坦克的设计标准。
      1937年,StuG 3型突击炮(简称3号突击炮 )正式定型。StuG 3使用德军3型坦克的底盘,高度仅1.96米,战斗全重22吨,正面装甲厚50毫米,装备一门75毫米L/24短身管火炮。这个时期的突击炮战术手册里明确规定不许攻击坦克。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遭遇装甲更厚的T-34和KV-1坦克,在来不及研制新式坦克的情况下,先改进StuG 3,换装一门75毫米L/48长身管火炮,改进型高度增加到2.16米,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重量增加到24吨。StuG 3改进型突击炮一共生产了8,416辆,是德军装备最多的歼击坦克。1943年开始,德军装甲师的标准配备包括一个营的StuG 3型突击炮,另外许多步兵师也有装备。

    SU-152 SU-152

    3号突击炮可以说是二战中突击炮的范本,主力坦克底盘、无炮炮塔结构、低矮外形以及大口径短身管火炮,成为了此类装备的特征。德国后来又开发了灰熊和突击虎等突击炮,甚至还有轮式的SdKfz 233和半履带的SdKfz 251。
      而苏联则研制装备了SU122和SU152两种突击炮。虽然它们与SU76在编号上是一个系列,事实上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武器。SU122和SU152的主炮都是榴弹炮,而SU76则是标准的坦克炮。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SU85和SU100身上,虽然它们的名称也以“SU”打头,事实上它们却是另一种装备——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又称驱逐坦克、歼击坦克,这是一种纯粹的反坦克武器。由于苏德两国较早卷入战争,坦克歼击车的研制发展立足于实战需要,在战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下,设计理念殊途同归,都是利用现有坦克底盘,装备大威力火炮和良好的装甲防护,并且取消炮塔以简化生产和降低高度。苏德的歼击坦克经受住了实战考验,战后依然发挥余热几十年。

    象式【费迪南】 象式【费迪南】

    1943年7月出现在库尔斯克的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在坦克歼击车的历史上写与了浓厚的一笔。

    1941年5月26日,德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研制的代号为VK4501,由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竞争,后来亨舍尔公司的样车VK4501(H)被军方选中,定型后便是“虎”式重型坦克。而波尔舍公司的VK4501(P)样车已经生产了 90辆,公司的总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底盘改装成重型坦克歼击车。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批准了这一建议。随后,波尔舍公司利用 VK4501(P)的底盘生产出90辆重型突击炮,最后命名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88mmPak43/2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45辆。在会战第一天的进攻中“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主要原因是指挥官让这种威力惊人的专用反坦克装备去执行突击炮的任务,再加上其本身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设置自卫的机枪和一些机械问题,在突破苏军的防线后被苏军的步兵摧毁了不少,没有取得足够的战果。
      为了可以射击靠近它的苏军士兵,德军临时采取了在车体后部搭载装甲掷弹兵的方法,不过这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人员的巨大伤亡。尽管如此,“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库尔斯克会战后剩下的50辆车都装上了MG34型7.92mm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其后,“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还参加了苏德战场上其它的战役以及在意大利的战斗。
      德国研制的其他坦克歼击车,还有追猎者、猎豹、猎虎等。

    M10狼獾驱逐车 M10狼獾驱逐车

    美国歼击坦克战术思想的形成纯粹是纸上谈兵,要求坦克和歼击坦克分工协作,前者以攻击敌军步兵为设计目标,后者以攻击敌军坦克为设计目标,突出机动性和火力,因此装甲防护非常薄弱。这个战术思想在实战中根本行不通,后来M26潘兴坦克的出现,算是对歼击坦克的全面否定。
      与苏、德双方比起来,美国的坦克歼击车缺乏特色,基本上就是一种增强火力型的坦克。1940 年7月10日,美军正式组建独立于其它兵种的装甲部队。这年的欧洲战场,德军坦克集群横扫西线,将“坦克恐惧症”传遍西方世界。美军高层就如何对付装甲集群这个课题争论不休,最后是麦克奈尔的战术思想占了上风。1941年11月27日,美军组建歼击坦克部队,任务是“在进攻和防守战斗中寻找、攻击、并摧毁敌军坦克”。整个战争中美军一共有70个歼击坦克营在海外服役,每个营装备36辆歼击坦克。美军所有的装甲师和许多步兵师都配属了一个歼击坦克营。

    M10“狼獾”(Wolverine)是美军装备最多的歼击坦克,1942年在北非首次参战。M10使用M4谢尔曼坦克的底盘,战斗全重30吨,车身正面47度斜角的装甲厚37毫米,侧面厚25毫米,敞开式炮塔正面装甲厚57毫米。装备一门 M7型76毫米L/53加农炮,能够在1,000以外击穿100毫米装甲。动力系统是两台通用的柴油发动机,总功率375马力,公路最高时速48公里。美国整个战争中总共生产了6千多辆M10歼击坦克1942年底,德军非洲军团得到一个营的虎式坦克。面对德军重型坦克的挑战,时任美军地面部队总司令的麦克奈尔提出的对策是提升现役歼击坦克的火力,于是M36“杰克逊”歼击坦克应运而生。M36仍然用谢尔曼的底盘,战斗全重28吨,装甲防护有所加强,车身正面47度斜角的装甲厚5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76毫米。装备一门M3型90毫米L/50加农炮,威力巨大,1,000米以外可以击穿120毫米厚的装甲。M26潘兴坦克出现之前,M36杰克逊歼击坦克是唯一能够同德国虎豹火力抗衡的装甲战车,因此受到美军官兵热烈欢迎。可惜直到战争结束,总共只有 1,400辆装备部队。

    很多人都把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这两种武器混为一谈,甚至有些所谓的专业资料也是如此。的确,双方极其相似,都有能够机动的低盘,都有装甲防护,都有一门反坦克炮,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差别的。从语法上来说,“自行反坦克炮”的关键字是“炮”,其含意即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机动的反坦克炮;而“坦克歼击车”的关键字是“车”,其含意即能够歼击坦克的车辆。双方的具体区别集中体现在底盘上。通常来讲,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盘性能较低,且装甲防御较弱,只能为反坦克炮提供基本的机动和防御能力。如前文提到的德国的T1型自行反坦克炮,采用的是1号坦克的底盘(在30年代中期该型坦克就已经落后了);苏联的SU76用的是T70轻型坦克的底盘;美国的M3,则用的是M3型半履带装甲输送车的底盘。
      而坦克歼击车的底盘性能要高得多,往往采用现役中型甚至是重型坦克的底盘(少数采用专门研制的底盘)。如美国的M10,采用M4中型坦克底盘;德国的猎豹和猎虎,分别采用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式重型坦克的底盘;苏联的SU85和ISU122,分别采用T34中型坦克和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底盘。这类底盘,不仅能够为坦克歼击车提供高性能的机动能力,而且还有可能为其提供甚至超过本型坦克的防御能力或火力。M10装备的76毫米炮和M36装备的90毫米炮威力远远大于M4的75毫米炮;豹式坦克的主炮是75毫米炮,猎豹的主炮是88毫米炮;虎式的主炮是88毫米炮,猎虎的主炮则达到惊人的128毫米。
      从外观上看,自行反坦克炮多为敞开式战斗室,而坦克歼击车多为封闭式战斗室。这是两者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
      从战术使用来看,两者都能够有效地执行反坦克任务,但自行反坦克炮只能执行防御任务,因其薄弱的防护能力在对方火力面前实在不堪一击。而坦克歼击车则可以执行一些进攻任务,在攻势中猎杀对方的装甲目标。
      至于突击炮,与前面两种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基本上看着粗短的炮管就能够判定其类别。
      简单的归纳一下,三种的特别为:
      自行反坦克炮:主要使用轻型或中型坦克底盘,装甲防护较薄,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火炮,以坦克和装甲战车为主要作战对象,主要在防御作战中使用。
      坦克歼击车:主要使用中型或重型坦克底盘(个别有轻型底盘),接近甚至超过同期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装备长身管高初速火炮,以坦克和装甲战车为主要作战对象,既可在防御中使用,也要以在进攻中使用。
      突击炮:可使用几乎全部底盘,装甲防御更是随心所欲,装备大、中口径短管榴弹炮,主要为步兵进攻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但这只是个粗略的划分标准,有许多个例超过了这个标准的范围。比如说德国的4号坦克的早期型,装备的是75毫米KwK 37 L/24短射管坦克炮。这种火炮与3号突击炮的主炮非常接近,无论从哪方面来看,4号坦克的早期型更接近于一种突击炮。
      又如3号突击炮,早期的3号突击炮装备的是75mm stuk 37L/24短身管炮,是一种标准的突击炮,到了后期,则换用了75mm StuK .40 L/48长身管炮,这种火炮来自于PAK40反坦克炮,在战斗中也以反坦克作战为主,可以说从兵器种类的划分上已经变成了自行反坦克炮或坦克歼击车,但在官方的资料中仍然冠以“突击炮”的名称。
      这方面的困惑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比如说,中国装备了一种100毫米轮式突击炮,但事实上这种突击炮的主要武器是中国的86式反坦克炮,从结构上来说,更接近自行反坦克炮。

    沉寂

    二战之后,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大量装备,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歼击车都进入了沉寂期。 相比,反坦克导弹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一辆现代化的坦克需要400万美元,一门能够摧毁此类坦克的自行反坦克炮大概需要150万美元,而一辆装有反坦克导弹的轻型装甲车只需要50万美元甚至更低。并且反坦克导弹在射程和威力上往往占有优势。
      以JPz4-5坦克歼击车为例,它的主要武器为M1966式90毫米反坦克炮,身管长为 3635毫米,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和炮膛抽烟装置。火炮的高低射界为-8~+15度,方向射界15度,均为手动操纵,最大射速为每分钟12发。配用的弹种有:穿甲弹、超速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炮弹的弹药基数为51发。该炮还可发射M47和M48坦克的炮弹。
      JPz4-5坦克歼击车外形低矮,隐蔽性好,车高(不含高射机枪)仅2.085米。它的机动性相当好,可以高速前进和高速后退,加速性和最大速度相当出色,能迅速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仅30秒即可完成射击准备。但是,反坦克炮的威力不足,是它的突出弱点。如,破甲弹的重量为20.14千克,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的垂直静破甲厚度为330毫米,用来对付五六十年代的坦克主装甲绰绰有余,但用来对付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主战坦克主装甲则显得威力不才足。这也是它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退出德军一线部队的原因。
      后来,总共770辆JPz4-5中,有162辆已改造为“美洲豹”2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取消了车体前方的90毫米炮,换装“霍特”2反坦克导弹。其“霍特”2反坦克导弹可以击穿13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破甲威力提高了近4倍多,导弹的最大射程也增大到4000米左右。
      如此一来,不仅坦克的作用受到了冲击,坦克无用论不止一次的提出来。更严重的是,作为主力反坦克武器的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一夜之间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坦克歼击车只剩下西德的JPZ4-5和瑞典的IKV91、以及轮采用轮式底盘的半人马座、大山猫等少数几种。

    苏联的地面部队在二战后仍然大量装略去了反坦克炮,但多为牵引式,因为对于苏联来说,反坦克炮是最后一道防线,在敌方巨大的压力下,自行反坦克炮的指挥官有可能会未战先撤,这可以保存自己的部队,但会给整个防线带来灾难性后果;而牵引式反坦克炮的指挥官没有别的选择,要么击退敌人,要么以身殉国——想跑也跑不了啊。
      至于自行反坦克炮,大概只有装备了苏联的空降部队——ASU57和ASU85。凭借自身轻巧的优点,能够为空降部队提供一定的反坦克能力和直瞄火力支援。

    与此相反的是,源自突击炮的各类火力支援车却发展得红红火火,虽然不是很抢眼,但仍然成为各国部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东山再起

    八十年代以后,自行反坦克炮发展迅速,中国推出了89式120毫米反坦克炮,俄罗斯有2S25 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瑞典有CV90/120 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等,并且新的型号正在不断出现。这些装备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与主战坦克相同的火力和轻型底盘,完全符合传统的自行火炮的特点。

    综合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反坦克炮更经济。冷战期间,东西方都极力组建装甲力量,装甲战车的总数超过20万辆。冷战结束后,虽然大多数此类战车解甲归田,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旧式战车参加了局部战争。对于此类目标,用反坦克炮比反坦克导弹更加经济。一枚导弹价值数万美元甚至更多,而一发炮弹仅需几百至几千美元。
      2、反坦克炮的任务弹性更大。反坦克炮不仅可以用穿甲弹打装甲目标,还可以用碎甲弹炸工事,还可以用榴弹打击步兵。这些是反坦克导弹所不具备的。在冷战期间,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分工明确,反坦克炮这类优势体现不出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纷纷裁军,这就要求自己的武器装备功能更全面,具有更强的任务弹性,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3、技术的发展导致反坦克炮重受青睐。冷战期间,先是发明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使得反坦克炮的威力倍增,至少反坦克导弹在威力上的优势已经消失了。到了80年代,又出现了爆炸反应装甲,此类装甲对反坦克导弹的聚能战斗部有非常好的防御效果,但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却没什么影响,这使得反坦克导弹的威力相对而言大幅度下降。到了九十年代,又有了能够干扰和拦截反坦克导弹的主动防御系统面世,此类系统仍然是能够大大降低反坦克导弹的效能,但却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无效。如此一来,目前最好的反坦克导弹已经不能确保摧毁最好的坦克,但最好的坦克在较好的反坦克炮面前都会显得脆弱。被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命中后,即使主装甲没有被贯穿,但产生的巨烈振动却是坦克的电子设备和观瞄系统无法承受的。这两种部件受损的坦克已经不具备战斗力了。
      在这些情况下,反坦克炮的优点被人们重新认识,虽然无法取代所有的反坦克导弹,但却能够有效的补充反坦克导弹的不足,得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通常作战方式

    通常情况下,自行反坦克炮是在预设阵地上,在工事掩护下进行反坦克作战,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战斗中,自行反坦克炮只要充分利用本方的优势,可以使自己处于以静打动、以隐蔽打暴露的态势。并且自行反坦克炮还能够得到前方观察哨提供的情况,能够做到先敌预警,先敌备战,优势列加明显。
      当然,自行反坦克炮最大的弱点在于自己薄弱的装甲,通常只能防御轻武器和弹片的打击。但这个弱点与其作战任务是密切相关的。自行反坦克炮也是一种反坦克炮,有谁见过带有重型护盾的反坦克炮或者拥有700毫米前装甲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吗?当然没有。这是由于自身特点决定的。
      1、自行反坦克炮不可能装备重甲。反坦克炮与坦克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如果没有了这个优势,反坦克炮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大家直接装备更多的坦克就行了。以89式为例,自重只有28吨,使用的是59式坦克的520马力发动机,正面装甲 60毫米左右。如果炮塔正面和车体前部采用重型装甲,那么两侧和后方的装甲也得相应的增加。同时,车体前部的装甲也必须要加强,至少要接近炮塔前装甲的水平才行。这样一来,89式的全重就可能达到40吨左右,机动性将大为降低。如果要维持原有的机动水平,则必须增加发动机功率,采用新型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车体也要重新设计过。于是,89式的全重就要接近50吨,跟96式差不多了,我们还有必要装备它吗?
      2、缺乏重型装甲并不会导致自行反坦克炮作战效能的明显降低。防暴警察手中通常都有盾牌,但战场上的狙击手却不会有要这东东,为什么?因为盾牌只能防石块,防不了子弹,狙击手带上它反而是个负担。反坦克炮也一样,即使装甲得到增强,在坦克的主炮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在反坦克炮的生存,一是靠工事和伪装手段的掩护,二是靠先敌开火的优势,争取在敌方火力反应过来之前重创甚至歼灭目标。另外,自行反坦克炮不需要象坦克一样担任突破任务,正常情况下不需要考虑如何防御敌方的地面反装甲力量的打击。
      3、许多威胁是不可能通过增强装甲来解决的。面对敌方的远程火炮、机载反装甲武器的威胁,无论多强的装甲也是无用的。在这方面,一方面反坦克炮必须加强伪装,注意反侦察手段,更重要的是我方的远程火炮、防空部队的空中力量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T-43坦克    下一篇 T-55坦克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