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大全  > 所属分类  >  机枪   
[1] 评论[0] 编辑
九六式轻机枪(九六式軽机関铳,きゅうろくしきけいきかんじゅう)是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轻机枪。

武器性能

  • 中文名:九六式轻机枪
  • 外文名:きゅうろくしきけいきかんじゅう
  • 国家:日本
  • 类别:轻机枪
  • 供弹方式: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 枪机种类:气动式
  • 弹头初速:735 米/秒
  • 设计师:南部麒次郎
  • 用途:二战
  • 服役时间:1936-1945
  • 口径:6.5MM
  • 目录

    历史发展编辑本段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在满州国与华北地区的后续战役中,日军得到的战斗经验使他们更加确信了机关可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功能。较早期的十一式轻机枪是一种轻型机关枪,可轻易的由步兵班带入作战。不过十一式设计上的开放式供弹斜面容易使沙土与污垢进入枪身,而且由于设计上不良的空间容忍度,使其在泥泞或脏乱的环境下容易卡弹。这使此武器在日军部队中声名狼藉,要求重新设计的呼声也因而四起。陆军的小仓兵工厂测试了自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捕获的一些捷克斯洛伐克制ZB26式轻机枪机枪样本,并且(在借用了一些设计特色后)在1936年发布了命名为九六式的新型轻机枪,在1945年至1949的印尼独立战争中此枪也被采用。

    设计编辑本段

    九六式轻机枪由于在建造上采用了以法国制的Hotchkiss轻机枪为基础的气冷式、气动式设计,几乎可说与十一式轻机枪相同。虽然较强大的7.7mm有坂子弹已被采纳并开始送往前线使用,但九六式轻机枪仍与十一式轻机枪一样,采用三八式步枪的6.5mm有坂子弹。
    与十一式最大的差异在于装在上方,容纳30发子弹的曲型可卸式盒状弹匣。这设计些许增加了可靠性,也减轻了此枪的重量。其拥有侧翼的枪管也可快速替换,以避免过热。九六式拥有锋状前准星以及叶片状后准星,上有200到1500米的刻度以及风向修正。在枪的右侧可安装一支有10度角视野的2.5倍放大望远瞄准镜
    九六式有着装在下的折叠式双脚架,也可在枪管下的气动装置接上标准的步兵刺刀。此枪只能全自动射击,不过也可经由短暂地扣动扳机而发射单发。
    虽然如此,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并没设法解决枪机与枪管之间的大小容忍度问题,导致此枪经常因使用后的弹壳卡在膛室中而故障。为了确保(理论上)可靠的填弹,南部只好以装在弹匣装填器中的油泵为子弹上油。实际操作上,往往因为上了油的子弹容易黏上沙尘,反而使问题恶化。这特色以及它本身带有的问题在九九式轻机枪问世后获得解决。
    96式轻机枪 96式轻机枪

    基本规格编辑本段

    总重
    9公斤
    全长
    1,070毫米
    枪管长度
    550毫米
    弹药
    6.5mm有坂
    枪机种类
    气动式
    发射速率
    450-500 发/分钟
    枪口初速
    735 米/秒 (2,400 英呎/秒)
    供弹方式
    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效果特点编辑本段

    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日军开始装备日本十一式6.5mm轻机枪,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歪把子”。尽管日军把“歪把子”视为“珍
    96式轻武器96式轻武器
    宝”,但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歪把子”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据史料记载,日本当时曾经把从中国获得的“捷克式”(即ZB-26)轻机枪与其“歪把子”对比,深感“自惭形秽”。如若与关内中国军队作战,作为步兵部队使用极其广泛的轻机枪,“歪把子”的“不争气”显然不能适应作战需要,更不能适应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扩张野心。于是日本军界特别是陆军,研发新型轻机枪的呼声日高,步伐也日紧,这与在日军基层部队中绝对不允许说日本国产装备不好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日本军国主义就是这样,一方面大肆在部队中推行“愚兵”政策,打“武士道”的精神牌;另一方面又大肆收集武器装备在部队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改进。“拐把子”就是克服“歪把子”缺陷而诞生的产品。“拐把子”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其一,针对 “歪把子”存在的问题,力图一一对应地进行全面改进;其二,紧跟当时世界轻武器特别是轻机枪的领先成果,力图将其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拐把子”上。基于上述两点,一挺既有大和文化传统,又具欧洲特点的轻机枪——“拐把子”,被打造了出来。分析“拐把子”的“基因”成分,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加和式:

    外形特征

    在外形特征上,“拐把子”虽然作为日军新一代的制式轻机枪,但仍矢志不渝地咬定“歪把子”那种“独异怪辟”的“青山”不放松,因此几乎任何人看了“拐把子”之后,都会自然将其归属日本,而绝少会认为是其他国家的。即便“拐把子” 把“歪把子”的枪颈改成了小握把,把大“鱼尾”枪托改成了略小一些的“鱼尾”枪托,而且还增加了提把,然而从它们的造型以及整体配合上来看,仍然看得出“歪把子”的特征。这种情形,当然也与设计者特定的文化素养及其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日本自卫队现役的1962年式通用机枪上得到印证。该枪与六十多年前的“拐把子”甚至“歪把子”相比,相似特征多多。日本传统观念之惰性可见一斑!
    “拐把子”在结构性能上的重大改进之处,首先体现在供弹方式上。众所周知,“歪把子”机枪浑身毛病的症结,几乎都出自于“与步枪使用相同供弹具”的教条战术理念。“拐把子”毅然采用了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弹匣供弹方式,废除了“歪把子”用“漏斗式”装弹机弹夹供弹方式。只是“拐把子”采用了容弹量为30发枪弹的弧形弹匣,较ZB-26的20发弹匣在容弹量上略胜一筹,同时弧形弹匣能够很好地适应枪弹的锥度,因此供弹可靠性较之ZB-26毫不逊色,而较之“歪把子”则有了大幅度提高。弹匣供弹方式取代弹夹供弹方式,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好处有3个方面:一是去掉了体积硕大、结构复杂的装弹机,使全枪质量减轻了1.1kg;二是为全枪整体结构布局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改进由于装弹机导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成为可能;三是使机枪的整体战斗使用功效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机枪的战场生存能力明显增强。例如,更换弹匣的方法简单,易训易掌握,且速度要比往“歪把子”装弹机中装弹快好几倍,人员暴露的时间缩短,火力停顿的时间间隔也相对缩短。又如,装弹机如果打坏或出现故障,机枪就可能连步枪都不如,而若一个弹匣打坏了,换上另一个弹匣则又恢复了战斗力。
    “拐把子”在采用弹匣供弹方式的同时,主要是通过“吸收”、“保留”、“增加”这三个方面,从整体设计上对全枪的结构布局作了考虑。所谓“吸收”,就是在合理保留“歪把子”特点,特别是那些所谓带有日本军队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与融合ZB-26上优秀的东西。所谓“保留”,就是在去除“歪把子”上那些经实践证明的“糟粕”的基础上,保留“必须保留”的东西,包括:基于节约目的而保留工厂加工生产环节上那些能够继续利用的工装和工艺手段;基于实战检验而保留那些认为可靠的结构;基于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保留那些战术技术上已经落后甚至陈腐,但却适应日本军制文化的东西。所谓“增加”,则是在“吸收”和“保留”的基础上,依据作战需要增加一些结构部件,以扩充机枪的作战功能。不过,在日本军界特别是陆军中,由于传统战术思想的惯性,其“增加”的那些结构和功能,未必就是新的且切实有效的东西。
    “拐把子”有选择地吸收ZB-26的地方,除了采用弹匣供弹、将枪管散热片外径从“歪把子”的45mm减小到了30mm,以及增加小握把,改进枪托组件外,还采用了ZB-26的瞄具结构及布局。因为采取弹匣上置供弹的方案,弹匣固定在机匣的正上方,故瞄具与ZB-26一样设置在了枪身的左侧,使“拐把子”据枪瞄准的人机工程,较“歪把子”右置瞄具的人机工程大大优化。同时,采用了类似ZB- 26的“蜗形”表尺,其射距分划为2~16,表示200~1 600m。不过“拐把子”的照门,没有采用ZB-26的缺口式,而是采用了觇孔式照门,这大概是认为当时英、法、意等国习惯采用的觇孔式照门,要比德国、捷克乃至俄罗斯等国习惯采用的缺口式照门更好的缘故。日本后期生产的“三八式”步枪和后来生产的“九九式”步枪等,均是采用觇孔式照门。“拐把子”的准星,采用了ZB-26可以左右调整的结构。此外,“拐把子”采用了提把结构。不过这个提把有两个特点,其一,提把是向前拐的,而ZB-26的提把是向后拐的。两者在提枪的人机工程上区别较大,首先,前者提枪行进特别是向上坡行进时,必须时刻握住提把,手臂容易疲劳,加上枪的质心通常都是略偏于提把之后,提枪时枪总是处于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态,稍有松懈则可能掉枪;后者提枪行进时,则不必时刻握住提把,有时放松一下手掌也无妨,因为此时提把可以挂在手掌上,既可使手臂疲劳得到缓解,又不至使枪脱手。第二,“拐把子”的提把是用“燕尾槽”固定安装在枪管的后部上方,不能向两边偏倒,只有提枪的功能,而ZB-26 的提把除了提枪以外,还可以将提把偏转到枪的左侧,并使握手柄前端部斜面卡入机匣左面的凹槽内固定,从而构成一个端枪射击的前手柄,此时射手的左手就可以避免被灼热的枪管灼伤。“拐把子”提把的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吸收” ZB-26的优点。“拐把子”的发射机构没有“吸收”ZB-26的可以打单发的发射机构,这一点的确令人出乎意料,因为日军历来是十分吝啬枪弹的。不过此点不必多作评论,读者读完此文,当有所悟。关于“拐把子”的“保留”,总的评价是:除了去掉了“歪把子”的装弹机以外,“拐把子”保留了“歪把子”的基本外观特征以及机构复杂的特点。如果说 “拐把子”的这种“保留”是为了统一制式,赋予武器明显的日军特征,抑或说是由于“歪把子”情结深厚,倒是可以理解,那么视结构异常简捷,可靠性非常之高的ZB-26这一优秀蓝本而不见,抱着相当复杂的机构不放,例如结构相当复杂、相当细碎的气体调节器零件,还有那从“歪把子”沿袭过来的长脚杆两脚架,火线高仍有350mm左右,只不过“拐把子”两脚架的驻脚板,改成了ZB-26两脚架的驻脚板模样,脚头增加了弹簧卡笋,展开架枪时,不再像“歪把子”那样“叮铃当啷”了。

    “拐把子”=“歪把子”+“捷克式”

    也就是说,“拐把子”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下面,我们就来给这个“混血儿”作一个全面的“体检”。
    在体形特征上,“拐把子”一改“歪把子”粗蛮蠢笨的形象,瘦了身,减了肥,有了一些捷克ZB-26式轻机枪窈窕秀美的体形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对枪管上的散热片外径作了大幅度削减,与“歪把子”相比较,细了很多,当然也轻了很多。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军事战略、军事时事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ZB-26轻机枪    下一篇 加特林机枪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